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重庆·农业蝶变】农场搬线上 轻松当农民

发布日期:2020-09-01 12:04 来源:重庆日报

...

8月12日,巫山县庙宇镇永安村,技术人员操控植保无人机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作业。特约摄影 王忠虎/视觉重庆

...

3月5日,梁平区金带镇双桂村的重庆数谷农场,工人在番茄工场内操作采摘车采摘西红柿。特约摄影 刘辉/视觉重庆

...

1953年,农民代表参观农场。(本报资料图片)

...

1983年,农民劳作间隙在田间吃饭、休息。(本报资料图片)

...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长寿县葛兰区农村农民顶着烈日,用各种工具引水抗旱。(本报资料图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农民可不是个轻松的职业。

但是,有一群城里人来到了沙坪坝中梁镇七彩祥耘开心农场(下称开心农场)租赁土地种菜,他们图什么?

原来,开心农场通过大数据智能化把农场搬到了线上,城里人在家拿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管理自家农场。

开心农场是重庆推动智慧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四大行动,让单纯拼体力的传统农业,由“旧”转“新”,农民可通过手机直接为田地浇水、施肥;农产品通过电商进入千家万户;农产品贴上二维码,全程可追踪,是否来自原产地,一目了然;根据种植、流通环节的大数据,银行直接发放贷款,不需抵押物······传统农业变得越来越考“脑力”。

动动手机就可种菜 城里人当起“农场主”

种植蔬菜的每个环节,包括整理田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都需要肩挑背扛,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在开心农场却是另外一幅景象——

20多亩地分成了70多个小型的长方形格子,地里种着玉米、丝瓜、茄子、苦瓜、南瓜等。但和一般农田不同的是,这里安装了智能一体化气象站、远程监控探头、远程智能喷灌系统、灭虫灯等设备。

开心农场总经理魏来称,从2018年底开始,这些长方格子就已经有了新“主人”——70多个租赁土地的消费者。平均每人有60平方米土地,一年租金6800元。消费者自己决定种植品种,一般每年种3季,每季种4种蔬菜。同时,消费者之间可进行蔬菜交换。一年下来,消费者可得到约600斤、30多个品种的蔬菜。

花6800元一年只能得到600斤蔬菜,还要自己去种,消费者图的,是体验智能化种植方式的乐趣。

记者临时充当了一下“主人”:打开“品耕田园”手机App,点击“浇水”,即可看到相应地块开始喷灌;点击“直播”,可以看到空气温度、湿度,以及风速、风向、土壤酸碱值等实时指标,实现24小时监控。

消费者在租赁土地后,可以自己种植、收割,也可以托管给开心农场,让专业农技师打理。蔬菜每周两次配送到家。同时,App上还有一个有趣的交易功能,消费者可进行蔬菜自由交换。

智能种植、物流送货上门,这样的智慧农业项目,全市还有不少。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透露,2019年,我市市级财政投入资金1000万元,带动各区县整合各类资金近亿元,新增农业生产智能化试验示范项目60个。

农业大数据作“担保” 农民融资更容易

前不久,6位种植花椒的农民,没有向银行提供任何抵押物,甚至没有去银行柜台,在手机上操作了一番,没过几天,钱就打到了自己的账上。

6位农民合计从农业银行重庆分行拿到了53.5万元贷款。另外,还有18户农户也被授信,需要资金时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

由于土地等生产资料没有产权,无法抵押;若只抵押土地使用权,又需要进行复杂的资产评估,成本较高,过去这一度成为困扰农民融资的难题。

那么,江津的6位农民是怎样融资的呢?

秘密就在江津区青花椒产业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清晰地呈现出江津区花椒产业的现状,让人一目了然。简单来说,就是“三张图”。

第一张图,显示的是全区花椒的种植分布;第二张图,描述的是花椒产业种植现状;第三张图,是一个用户界面,农户注册登录后,就能看到种植技术、市场需求、各地价格等与花椒产业有关的所有信息。

上述“三张图”,相当于以数据库的形式把江津全区花椒产业管了起来。文章开头提到的农户无抵押贷款,就是对这些大数据的应用。换句话说,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银行批量获取江津花椒产业的种植生产数据、椒农数据,建立花椒信贷模型,实现自动授信,在线自动审批,有效解决花椒种植农户无担保、无抵押、贷款难、贷款慢、贷款贵的问题。

事实上,像江津花椒这样的农业大数据库,我市还有不少。市农业农村委信息化处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我市基本建成了畜牧业资源、监管执法资源等10个资源库,归集数据8000多万条。这些大数据,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建立了200多个样本采集点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累计采集价格信息70余万条,为有效推动生猪产能恢复、保供稳价提供数据支撑。

扫二维码可溯源 消费者不用担心买到Y货

以往,消费者为了买到土特产,往往只有亲赴原产地,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避免遇到“李鬼”。

如今,大数据智能化加持,用手机扫一扫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获知农产品产地、加工流程、检测报告等信息,是否买到真货,一目了然。

“以重庆诗进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每生产一批产品,合作社管理人员就要到重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填写完整信息,从水肥管理、保花疏果、防虫防病,到葡萄采摘和包装,一应俱全。”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

信息填好之后,重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会自动生成相应二维码。二维码贴到产品包装上,消费者扫一扫,就知道了相关溯源信息。

怎样确保企业填写信息的真实性?

大数据智能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平台运营方项目经理吕开贵介绍,目前,“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相关证书以及有关食品检测报告等,已经实现和后台数据自动比对。也就是说,一旦企业录入上述相关资料,即不可更改,后台数据库马上调出相关数据,与其核验。

此外,平台还会实现预警功能,比如,某企业填写的农药是国家禁用农药,资料一提交,平台马上会报警,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将立即知晓。

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就这样一张网,让全市农产品实现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认定、产品可召回。

目前,全市共有3406家生产经营主体、912个县乡监管机构已注册使用该平台,上传追溯信息2.8万条,企业使用追溯二维码150万张。年内,该平台将与国家平台对接融合,力争2020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100%纳入追溯管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增加到4500个以上。

数读

60个

2019年,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带动各区县整合各类资金近亿元,全年新增农业生产智能化试验示范项目60个,全市大田综合应用物联网生产769万亩;智能化畜禽养殖2417万只,全市蛋鸡饲养和食用菌、豆芽生产等智能化关键技术环节取得突破,基本形成工厂化标准生产

54.9亿元

2020年上半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4.9亿元,同比增长20%

9171个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累计建成信息进村入户站点9171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渝益农平台”针对目标用户提供了App、网站、短彩信、12316微信公众号,12582热线、12316热线,新增千聊直播、益农小程序等服务形态

(数据由市农业农村委提供)

(记者 吴刚 向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