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巫山县巫峡航道,游客在游船上体验《三峡之光》大型长江情境夜游。夜游项目以崖壁投影为特色,规划里程12公里、时长70分钟。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初冬时节,巫山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又如期而至。
早在2007年,巫山便在全国率先打响了“三峡红叶”的旅游品牌,举办了首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在这一品牌的推动下,巫山年接待游客由2007年的135万人次增至2020年的1957万人次。
巫山红叶,已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一张名片。不过,记者在连日采访中发现,热潮背后,巫山红叶旅游依然面临着交通可入性差、业态单一、消费带动力不足等难题。
巫山红叶旅游,到底如何才能更“红”?
如何引客
打通交通瓶颈缩短车程是关键
赵长会是双龙镇安静村村民,今年红叶节开幕之前,他便早早在朋友圈里推广自己的农家乐。然而,点赞询问的好友不少,真正有意愿预定前来的不多。
不仅是赵长会,整个安静村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安静村位于巫山县西北部,地形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村里最著名的景点是鱼头湾。
记者看到,这个季节的鱼头湾,层林尽染,美不胜收。赵长会的农家乐掩映在山林之中,两楼一底的砖墙房干净整洁。
正是看中了村里的红叶旅游资源,2017年,赵长会辞去沿海的工作,返乡办起了农家乐。可是,从巫山县城到安静村,自驾需要两个多小时。“这2个多小时的车程吓跑了不少游客。”赵长会说,农家乐开业四年,主要客源以本地人居多。这些游客家就在县城,基本上是吃顿饭就走,利润并不高。
“一直以来,可入性差都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巫山县副县长黄勇告诉记者,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境内共有10万亩野生红叶,虽然总面积较大,却较为分散。
受交通所限,过去,游客只能乘船进入小三峡景区欣赏红叶,不少长在深山的红叶极少有人问津。
这几年,巫山着力构建起立体交通网络。除了已建成机场、高铁、港口等交通枢纽外,还持续打造慢游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了8条旅游大环线,以及一大批旅游公路、景观路、四好农村路,将城区、景区、乡村串联起来,实现全域赏红叶。
得益于交通的改善,同样位于大山深处的下庄村就“蹭”到了红叶的热度。11月中旬以来,下庄村日均接待游客在500余人次左右。
“明年,巫大高速正式通车后,安静村的情况也将逐渐好转。”黄勇表示。届时,从巫山县城到双龙场镇仅需半小时车程。
如何留客
丰富业态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
“如果留不住游客,风景再美也是徒然。”巫山旅发集团副总经理章玉新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水路都是巫山旅游的主要方式。他说,一些从长江下游过来的邮轮经过湖北后就不愿再往上走,即使游客来了,也是乘坐游轮游览“小三峡—小小三峡”,住宿消费都在船上,巫山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并不多。
这几年,在红叶节的带动下,巫山旅游从过去单一的“过境游”拓展出赏红叶、登神女峰、体验农家乐等十余条精品线路,实现水陆并进“游三峡”。
然而,数据显示,每年红叶节期间,水上游客仍然占据主导,过境游居多,人均旅游消费仅在500元左右,这在全国景区中属中下水平。
“我们也注意到,业态单一、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是导致游客脚步慢不下来、停不下来的重要原因。”黄勇称,这几年,巫山不断推进三产深度融合,不仅将巴蜀文化、巫文化、神女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入景区打造中,实现文旅融合,还依城、依景、依通道布局了一批以农耕体验、回味乡愁、养老养生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同时,深化商旅融合,提档升级了高唐美食街等特色商旅街区,培育开发特色驿站餐饮、情景零售等业态,让旅游消费热起来。
这样的思路为巫山旅游带来发展新机。比如,巫山利用三峡红叶开发的文创产品——红叶叶雕,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还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增收。
数据显示,今年国庆节,巫山陆地游客首次反超水路游客,巫山烤鱼、神女大道成为巫山旅游新的网红IP。
“这也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红叶旅游不能仅靠卖门票、卖风景,而应将旅游IP融入到‘吃喝玩乐’中,营造起全域旅游全民参与的氛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黄勇表示。
如何共赢
不断扩大“朋友圈”抱团闯市场
长江三峡是我国最早推向世界的旅游名片,然而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旅游高峰后,三峡整体游客数量呈现下滑状态。“明明是一个整体,但沿线景区又好像‘各吹各的号’,不在一个调。”尽管三峡风光令人沉醉,但说起旅游体验,重庆旅游“达人”刘令辉还是忍不住“吐槽”。
事实上,长江三峡沿线区县具有相邻的地理位置和相似的自然条件,面对“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窘境,大家早有“抱团闯市场”的共识。然而,行政边界的藩篱、区域交通还不够顺畅、协调沟通渠道还不完善等,成为抱团发展的主要难题。
早在几年前,巫山、奉节两地便计划打造“两峡一峰”精品旅游线路。“由于这条旅游线要走水路,普通船只不能在内河航道内跨区域通行,加之双方在线路打造上也颇有争议,计划最终搁浅。”巫山文旅部门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顶层的规划思路和紧密的利益纽带,三峡沿线各自为政的局面很难打破。”黄勇坦言。
近年来,重庆市先后编制了《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破解了大三峡整体规划缺位的问题。去年以来,巫山、奉节、云阳率先携手,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一体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推动区域旅游协作和市场建设。
今年初,三地便抱团前往湖北、河南、四川等地推介大三峡旅游,并与四川签订了旅游发展框架协议,进一步打开了华中、川渝市场。
“接下来,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我们还将不断扩大‘大三峡’旅游发展的‘朋友圈’,在交通互通、产品打造、全域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做大‘大三峡’旅游品牌。”黄勇表示,不仅要让漫山红叶成为冬季三峡沿线的独特风景,更要借助这一品牌,有效带动区域产业发展,让巫山红叶经济变得更“红”。
(记者 左黎韵)
(稿件原载于2021年11月27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