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两会今日谈③ | 两江奔涌润沃土 乡村振兴进行时

发布日期:2022-01-19 10:28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编者按:

2022年1月16日至1月21日,重庆进入“两会时间”。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今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人民都期待着来自两会的“重庆答案”。如何逐梦新时代、谋划新发展,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来哪些“金点子”?

两会期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将推出《两会今日谈》系列报道,每日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代表委员畅谈,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本期主题:

重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今日谈”嘉宾】

市政协常委刘贵忠

市人大代表张华

市人大代表杨贵林

市人大代表卢和平

市人大代表柳学清

市人大代表湛常琼

市政协委员肖学文

乡村振兴,“渝”见小康。

202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代表委员们怀着对山城沃土的一片深情,积极建言献策,只为让重庆的广袤乡村更加大有可为,只为让一片片山水田园更加充满希望。

重庆市政协常委,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贵忠。华龙网&上游新闻联合报道小组 张锦旗 摄

关键词:巩固拓展

刘贵忠:重庆探索出“六大特色”做法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重庆市政协常委,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贵忠介绍,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在跑好“第一棒”过程中,重庆探索出六方面特色做法:

——建立“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帮扶矩阵。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20多位市领导挂帅,整合17个市级帮扶集团,选派17个驻乡工作队和18个产业指导组,聚焦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原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及所在区县,建立主城都市区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

——建立“分类、分层、分区”推进乡村振兴机制。立足市情,将全市37个涉农区县及万盛经开区分为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别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各区县明确一批重点帮扶乡镇、村,分级开展重点帮扶。建立“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机制,“一区”21个区帮扶“两群”17个区县。

——创设“基金+产业+人才”鲁渝协作发展机制。在全国率先设立东西部协作产业发展基金和人才发展基金。共同设立鲁渝协作企业合作投资基金,累计投放项目10个;共同设立鲁渝协作乡村振兴人才发展基金,资助项目12个。选派14个结对区县的140名村党组织书记,到山东省实岗锻炼。

——构建“1+4+N”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重庆智慧农服集团为龙头,以市县乡村4级供销系统为依托,构建打造线上线下服务平台。

——依托“三社融合”、推动“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全市承包地集体所有权确权颁证率达99%。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三社”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扩面提质,基本消除“空壳村”。

——打造驻乡驻村帮扶“加强版”。向脱贫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示范和重点帮扶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软弱涣散村选派驻乡驻村干部,提升发展力量。

刘贵忠表示,未来,重庆将紧扣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深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度做好特色产业发展文章、深度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深度做好城乡建设文章,响鼓重锤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抓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重庆市人大代表、石柱县委书记张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赵紫东 摄

关键词: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张华:石柱力争到2026年基本建成全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地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水平。

“石柱过去的主战场是脱贫攻坚,现在的主阵地是乡村振兴!”

当前,石柱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乡村一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

重庆市人大代表、石柱县委书记张华表示,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之下,做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同时,石柱还将分层分类打造好示范样板,加快推动以中益乡为重点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以西沱为重点的沿江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力争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大重点帮扶类支持力度,推动桥头打造全市乡村振兴“桥头堡”,促进悦崃、鱼池、石家等县级重点帮扶乡镇协同发展,提升9个县级重点帮扶村发展能力,着力构建“1+3+9”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格局。

未来,在农业提质增效上,石柱将把延链增效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做大做强黄连、辣椒、莼菜“三大拳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力争到2026年基本建成全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地。

重庆市人大代表、万州区乡村振兴局局长杨贵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裕锟 摄

关键词:产业振兴

杨贵林:打造全产业链 培育品牌

重庆市人大代表、万州区乡村振兴局局长杨贵林表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万州始终坚持规划引领,高位推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个底线,以山地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以一批支点镇重点镇建设为支撑,以农村“双亮”和“双议”活动为抓手,分层分类推动乡村振兴全面落地落实。

在杨贵林看来,目前,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基础的还是产业振兴。近年来,万州结合库区实际,发展经果林、生态猪两大百亿级产业链,将生态猪养殖产生的粪便发酵生产为有机肥,全部用于经果林,实现种养循环,并打造从生产、加工到市场、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

在实际工作中,杨贵林发现,产业链条中的短板还是加工。“这也是传统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杨贵林表示,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近两年,万州也在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比如生猪项目,除了从益生菌、饲料厂到后端的肉制品加工都在大力完善。

品牌打造也很重要。“我们正在打造三峡柑橘、三峡茶叶等区域公共品牌,连续三年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帮助库区盛产柑橘的区县产品走出市外、走出国门,效果很不错。”杨贵林说。

同时,一些来自乡村的代表,也表达出对产业振兴的期盼。

重庆市人大代表,巫溪县白鹿镇副镇长、下坝村党支部书记卢和平。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裕锟 摄

卢和平:让农户有事干、能增收

重庆市人大代表、巫溪县白鹿镇副镇长、下坝村党支部书记卢和平,见证着村里数十年来的发展。村里的路越来越好,也搞起了产业,尤其是依托自然资源,乡村旅游搞得很红火。每年春天,上千亩油菜花盛开,都有大量游人来村里游玩打卡。

卢和平认为,要想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好,还需要继续拓展产业,尤其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让农户有事干、能增收。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拓宽、环境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让农村越来越美,越来越能留住人、吸引人。

重庆市人大代表柳学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裕锟 摄

柳学清:引进中药材深加工企业

发展农业精加工、深加工,能带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重庆市人大代表、返乡创业者柳学清对此深有体会。多年前,她跟随丈夫在外打拼,后来返乡创业,成立巫溪县祥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留守妇女种植中药材。目前合作社的中药材前胡种植规模已达14000亩,其他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0亩,总收入超过4000万元,带动当地3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据她了解,一些大山深处的农产品,遇上下雨等天气,没办法运输出去,就会烂在地里,白白损失。“有的药材也由于没有深加工,卖价不高,其实只要加工成片,价格就能翻倍。”

柳学清认为,如果能往乡村引进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人才振兴

杨贵林:乡村振兴人才要“派育引用”

谁来振兴乡村?这也是杨贵林特别关注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乡村人才紧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非常紧迫和严峻的课题。杨贵林认为,在人才振兴方面,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派——要选派驻乡、驻村工作队,产业指导员,帮助指导乡村发展。

育——要大力开展好各类培训活动,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和爱农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

引——要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吸引大量返乡创业人员。

用——要建强农村的基层党组织,用好用活基层干部,还有乡村“土专家”等乡土人才,使他们更好地投身并服务于乡村振兴。

重庆市政协委员、中冶赛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肖学文:为人才提供保障

重庆市政协委员,中冶赛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认为,工业互联网的成功案例,今后或许可以移植到乡村,形成特色文化、民族建筑、特色农产品等元素结合的农业互联网,由此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有很多乡村振兴项目建得很好,但因为缺人才,导致运营管理的能力不足。”肖学文称,重庆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改善村民生活等方面工作扎实,随着数字农业、乡村振兴数字化的到来,需要更多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其中。

如何吸引城市创业者愿意去乡村创业?如何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在肖学文看来,到广袤的乡村去,不能单靠年轻人的乡村情怀,还得给予其长期稳定的事业,让其能实现价值创造和经济收入增加。他认为,相关部门应研究出台相关的人才鼓励性政策,让乡村振兴人才在事业、生活、子女教育等方面都拥有保障。

重庆市人大代表、丰都县兴龙镇十字口村村党委书记湛常琼。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周盈 摄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改造

湛常琼:打通生产便道的最后一公里

重庆市人大代表、丰都县兴龙镇十字口村村党委书记湛常琼认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才能真正振兴起来。而促进产业发展,首先要需解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丰都县兴龙镇与涪陵区搭界,众所周知,涪陵榨菜名气颇大。因此,兴龙镇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将榨菜作为拳头产业来抓,目前种植青菜头约两万亩。其中,湛常琼所在的十字口村,种植青菜头约1500亩。

小小的“青疙瘩”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目前十字口常住人口3628人,2021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余元。

“修通公路什么事都好办,不通公路什么事都不好办。”在发展中,十字口村村民开始意识到道路的重要性。

湛常琼调研发现,目前十字口村只有约10公里的生产便道,且无法延伸到田间地头,这给老百姓运输农产品带来困扰,更是影响了一些土地资源的高效使用。此外,农村的蓄水池数量、榨菜池的配套,也是榨菜产业的“卡脖子”问题。

今年,湛常琼希望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带领村民改进提升村里的农业基础设施,让村民们的致富路更加宽阔通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赵紫东 佘振芳 李华侨 周盈 连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