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三日,游客在华溪村初心广场参观。如今,华溪村的乡村旅游业越来越火,每年进村的游客达十五万余人次。
本组图片由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二十三日,华溪村偏岩坝,村民开办的农家乐生意都不错。
二十三日,华溪村村民谭明兰正在制作“幸福米米茶”。
初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清晨的屋顶微有凝霜,阳光却让花儿红了桃枝。
一身花布棉袄、一顶紫色线帽,89岁的马培清闲坐屋前沐浴着阳光。院坝里熙熙攘攘,某企业近50名员工在此开展团建活动。不时有人跑来与马培清合影。合影时,老人总要擦拭一下胸前的党员徽章,挺直腰板、面带微笑。
临近午时,院坝里人群散去,阳光洒落山川,温暖和煦。马培清有些倦意,恍惚间,竟似回到2019年4月15日午后:围坐院坝的人们,正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我们要向总书记汇报,华溪村的生活是越过越好了……”她喃喃自语。
“虽然有低保,我个人还是要做点活路,生活才会更好”
一条石板路,一头连着马培清家的院坝,一头连着铺上沥青的村道。
沿着村道前行,再沿一条长长的石阶拾级而上,就能来到谭登周住了半辈子的3间瓦房前。
瓦房整饬一新,原本泥泞的院子已铺上方石,就连此前破烂的猪圈也已改造成黄墙黑瓦的新房舍。
阳光暖暖,但初春的天气对于体弱的谭登周来说依然寒冷。灶房里,棉衣棉裤着身的谭登周燃起几块木炭,斜靠竹椅,若有所思。
“身体好很多了,以前这个天根本不敢出被窝。”2018年3月,谭登周干活时失足坠落。“从七八米高的地方摔下来,眼前一黑,就啥子都不晓得了。”谭登周睁开眼睛,已是10天之后。
这一摔,让刚脱贫的老谭夫妇因病返贫。
2019年4月15日,总书记踏着石阶登上陡坡,从屋外看到屋内,关心谭登周老两口的生活,并殷殷嘱咐……
“人一辈子难免遇上个‘三病两苦’,这么多干部没日没夜下力气帮,还不求啥子回报,我有啥子不知足的?”在驻村工作队和乡镇干部的帮扶下,谭登周靠着养殖中蜂和土鸡脱了贫,之前因务工受伤的身体也有了好转,“村里给办了低保,医药费也有报销,还给我们翻修了房子……”
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介绍,村里给谭登周安排了生态护林员的岗位,又为老两口办了低保,加上土地入股分红、养老保险等,老两口年收入能到2万元左右。
去年,谭登周两口子的医药费两万余元,自己仅花费了十分之一。吃穿住和看病都不愁,可谭登周还有个打算,“虽然有低保,我个人还是要做点活路,生活才会更好。”
“之前我们把老谭家的猪圈改建成一个屋子,想着能不能让老谭自己加工一些油团子粑粑、酸鲊肉和腊肉,在这里设一个土特产销售点。”王祥生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现在到华溪村的游客不少,许多人都会到谭登周屋里来看看、坐坐,“把土特产卖给他们,老谭家就能有收入了。”
可谭登周两口子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好,能经营好土特产销售点吗?“老谭在贵州的娃儿说今年要搬回来住,到时候人手的问题就能解决了。”王祥生说。
“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过越好”
谭登周家的土特产销售点还在筹划中,马培清儿媳谭明兰的“幸福米米茶”生意却已红红火火。
米米茶又叫阴米茶,是石柱土家族的独特风味小吃。
“因为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所以就叫‘幸福米米茶’。”谭明兰的“幸福米米茶”一碗售价3元,许多游客要喝两三碗。“热天人多,卖得也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泡500多碗。”
“幸福米米茶”摊位就在马培清的院坝一侧,紧挨着华溪村主题邮局。谭明兰也是华溪村主题邮局的店员,每月工资近2000元,“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过越好了。”
这样的好日子,缘于每年有15万余人次的游客来到华溪村游玩。蜂拥而至的游客,让华溪村许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午后春光明媚,华溪村偏岩坝“有一家”农家乐里,马园丽正在阳光下陪着两岁半的小女儿玩耍。
2019年之前,马园丽和丈夫孙万里在外打工赚钱养家,“到处跑,累!但日子也过得一般。”
这一年,马园丽的母亲花仁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免费培训,在偏岩坝开起了农家乐。
“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我们有空的时候就回来帮忙。”后来,两口子干脆搬回村里与母亲一起经营农家乐,“现在来耍的人多,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屋里。”
回到村里,原本从不下厨的孙万里参加了帮扶单位组织的免费厨艺培训,如今做出的饭菜色香味俱全,深受游客喜爱。
“我们的蔬菜是自己种的,腊肉是自制的,还有山上的笋子、菌子都是纯天然的。”马园丽介绍,去年,受疫情影响,农家乐的经营收入有所下降,但也超过了6万元。
如今,在华溪村,类似的农家乐已有52家,村里还正在进行吊子楼院落改造等旅游设施建设。不仅如此,中益乡各村还共同出资280万元,一起发展乡村旅游。
目前,中益乡已完成了蜜蜂主题手工体验坊四处、中益研学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的建设。
“产业越搞越好,村里的地不够用,就到邻村流转土地”
春光灿烂,王祥生的心情也如阳光般明媚。
2月24日和25日两天,各有22万株华溪村黄精苗圃培育的黄精种苗出棚发往湖北和浙江。这44万株黄精种苗,将为华溪村带来超过4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华溪村的黄精苗圃却并不在华溪村境内,而是坐落于10余公里外的中益乡盐井村里。
“产业越搞越好,村里的地不够用,就到邻村流转土地了。”王祥生介绍,为了发展黄精种苗产业,华溪村在盐井村流转了10亩土地,“那里较为平整,水源也比较充足。”
华溪村街上组组长张洪权是苗圃的具体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苗圃预计年产种苗百万株,产值约70万元。“黄精种苗要培育3年后才能出棚,今年是第一次对外销售,没想到销路这么好。”
除了浙江和湖北客商,张洪权还接到了周边涪陵、彭水等区县的黄精种苗求购电话,“也不能都卖了,还要留一些给村里。”目前,华溪村村集体种植黄精约630亩。
“我们计划采用林下套种等方法,再增加100亩的黄精种植面积。”王祥生介绍,村集体种植的黄精以每亩每三年2400元的费用承包给村民管护,“因为黄精一般要3到5年才能采挖,所以我们以3年为一个周期进行结算。”
承包黄精管护,给不少村民带来了收益。村民陈鹏曾是村里出名的“酒仙”,也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在王祥生劝说和帮助下,陈鹏放下酒瓶子,承包了村里6亩多的黄精管护,“就是这一项,一年都有5000多元的收入。”
放下酒瓶的陈鹏还是一个手艺精湛的木匠师傅,农闲时节的木匠活能给他带来每天300元的收入,“算下来,去年的收入怎么也超过6万元了。”
除了黄精,华溪村如今还种植了250多亩的脆桃和脆李,去年都已挂果。
“还有150多亩吴茱萸、320亩木瓜、35亩莼菜、40亩荷花、1400多群中蜂……”王祥生告诉记者,村里的蜂蜜罐装车间已经投用,去年蜂蜜销售收入超过600万元。
不仅如此,在蜂蜜灌装车间楼上,黄精加工车间也在紧锣密鼓施工中,预计今年4月份开始安装生产线。这个车间主要进行黄精面条和黄精桃片等黄精衍生产品的加工生产。
斜阳微醺,洒下华溪村一片金黄。对于村子的未来,王祥生满怀信心,“国家政策好,我们更要努力向前跑。”
相关新闻>>>
7个村抱团 “益起”发展特色乡村游
在平均海拔1000余米的山地感受春日暖阳,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悠享田园风光,在炊烟缭绕中品尝乡间美食……如今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已经变身乡村旅游小镇,通过旅游景点、研学基地、风土人情,展示专属于中益乡的“乡村+研学”特色游。
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介绍,中益乡所辖7个村过去均是支柱产业“空白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现在都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但各村“单打独斗”,发展乏力。为此,在乡党委牵头下,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入股,成立石柱县益起奔跑文化传播公司,“抱团”发展。
公司成立后,又依托鲁渝协作,引进山东中郝峪乡村旅游运营团队进行指导运营,并与该团队的乡径(重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石柱县溪游记民俗文化公司,整合资源,专门运营中益乡研学旅游。
“公司实行年度分红制度,每年年底根据公司经营状况按照投资比例对两个股东公司进行分红。”刘登峰介绍,益起奔跑公司获得运营公司年度利润56%的收益,按照益起奔跑公司7个村集体的投资比例,每个村集体分得总公司利润8%的收益;乡径公司获得运营公司年度利润44%的收益,其中乡径公司收益的10%将用于中益乡公益事业。
“通过市场调研分析,我们对中益乡乡村旅游的经营方向定位主要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企事业团建、支部党建活动为主。”刘登峰介绍,公司目前已完成了蜜蜂主题手工体验坊四处、中益研学游客接待中心、公司架构、公司市场渠道开拓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青少年户外研学基地”“户外培训中心”“坪坝客栈整改”“康养中心整改”“夜游轰趴馆”等项目也将陆续启动。
(记者 陈维灯)
(稿件原载于2022年02月27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