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重庆巴南:“一村一人才” 带领乡亲奔小康

发布日期:2020-09-28 17:09 来源:“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

“穆叔叔,鸡和鸭子是不是又可以帮您卖了?好几个客户在问有没有货呢!”听见声音,巴南区鱼洞街道百胜村贫困户穆义明就知道是肖玲来了,十分开心。前不久,就是这个年轻姑娘,帮忙把他养的16只土鸡卖了2604元。

肖玲今年24岁,大学毕业后,通过“一村一品大学生工程”回到家乡鱼洞,成为百胜村一名村干部。近年来,她认真探索科学致富之路,通过掌握广阔信息资源,了解市场需求,帮村民代销农产品,为村民办实事,推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

近年来,像肖玲这样的本土人才和返乡技术人才,正成为巴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村民奔小康路上的生力军。

以才引才 乡土人才挖回来聚起来

1.png

肖玲(中)上门代收贫困户农副产品。(摄影 袁启芳)

肖玲是地道的百胜村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重庆江北区从事电子商务、电子产品销售等工作。2017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肖玲回老家看到,村里发布了回引农村优秀外出人才到村委会任职的公告。于是,她毅然辞职,应聘返乡。

“我们村年轻人都出去了,留下很多老人喂养了土鸡土鸭,种植了蔬菜水果卖不出去,非常可惜。”肖玲说,希望自己能利用所学知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之前,肖玲在公司工作,月收入4000多元。现在,她返乡在村委会工作,除参与村里日常管理,还积极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月收入3000多元。“收入虽然差不多,但感觉完全不一样。”肖玲认为,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能够参与其中,很有成就感。

今年,受疫情影响,百胜村贫困户农产品滞销。肖玲了解情况后,利用休息时间走村入户,为贫困户代销农副产品共计32300余元,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忧心事。

如今,在鱼洞街道,像肖玲这样的返乡就业创业本土人才越来越多,这得益于街道近年推出的“一村一人才”工程,打出“请贤、招贤、留贤”组合拳,各村设立乡贤人才库,成立引贤联络组,打好亲情牌、生态牌、产业牌和文化牌,有效促进了人才回归。

搭建平台 乡土人才动起来活起来

2.png

刘德洪查看蜜蜂酿蜜情况。(摄影 袁启芳)

周末一大早,家住莲花街道云篆山村的牛蜂子养蜂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德洪踏着微弱的晨光走出家门。他要从云篆山村赶往圣灯山镇,为当地几十位贫困户讲解蜜蜂养殖技术。而这样忙碌的工作,自今年入春以来,他几乎从未停歇过。

今年52岁的刘德洪是土生土长的巴南人,有着丰富的经历,开过旅行社,办过培训机构。但作为养蜂世家的“蜂二代”,一直以来,刘德洪对农业始终有着特殊情怀。2016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创办牛蜂子养蜂有限公司,同步成立重庆上尚品养蜂专业合作社,并被聘请为云篆山村返乡技术人才,倾力发展中蜂养殖。

在刘德洪团队的推广下,4年时间,牛蜂子养蜂有限公司便在全国建立养蜂基地300余个,上尚品养蜂专业合作社吸纳369户贫困户加入,实现年产蜂蜜30余吨,助蜂农增收效果明显。

“真是太感谢刘老师了,免费送我蜜蜂,还手把手教我养蜂、采蜜,还要帮我销售。”贫困户周继勇说起刘德洪,满怀感激。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壮大乡村振兴‘青年军’,我们成立了服务专班,帮他们申请补贴、争取技术支持、引导产业发展。”莲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辖区行政村引回的本土人才及返乡技术人才,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信息和创业资本,还带回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厚植沃土 带动农民干起来富起来

3.png

温龙林捧着新鲜水果开怀大笑。(摄影 袁启芳)

稻花飘香,流水潺潺,街头巷尾干净清爽……走进鱼洞街道干湾村,环顾四周,经过农村环境整治后的院落干净整洁,公园式的活动广场上,花草树木相互映衬,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

今年54岁的温龙林,从小生活在农村,长大后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到城市打拼出一番事业。2008年前,他搞建筑、办工厂,是巴南区小有名气的老板,但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农业一直充满眷念。

2012年,他放弃城里的部分生意,毅然回到干湾村,流转350余亩土地,干起农业项目,创办了云篆山互鹏农业生态园。经过8年的摸爬滚打,温龙林已经种植猕猴桃350亩,生态园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现在一年有20多个品种的绿色果蔬可供游客采摘。

“自己日子好过了,不能忘记乡里乡亲们,能帮的都要帮一把。”如今,在温龙林的果园里,每天都能看到几十个工人不停地忙活。温龙林介绍,在他的带动下,农户平均增收5000余元;园区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务工机会,现在基地里的员工都是附近的农户,长期用工有15人,采摘季有60余人。

据悉,下一步,鱼洞街道还将继续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引导本土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作者:袁启芳

作者单位:巴南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