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思海。(受访者供图)
蒋思海是金科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科集团”)董事长,近年来,他带领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区域资源禀赋,深入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促发展、助脱贫有机统一。
4年来,金科集团累计在重庆11个贫困区县投入4.68亿元开展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消费扶贫和公益慈善等工作,为当地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只想为更多人的美好生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近日,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蒋思海说。
兴产业
促进稳定脱贫增收
“没有产业支撑,贫困群众的稳定脱贫增收就无从谈起。”这些年,蒋思海多次带领团队深入石柱、奉节、巫溪等区县的深度贫困乡镇进行调研,并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推行“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在奉节,金科集团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种植、协议收购等方式,带动1335户村民种植豆腐柴4336亩,拉动就业250余人;在巫溪,金科集团投资200万元打造食用菌和冬桃基地,带动600户贫困家庭户均增收1万元……
与此同时,金科集团深度参与贫困地区文旅游项目,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辐射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在石柱,金科集团与当地农旅集团共同投资1亿元打造“中华蜜蜂小镇”项目,构建“花卉种植+中蜂养殖+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同步发展中华蜜蜂科普馆、主题乐园等旅游项目,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在城口,与国聚投资公司共同投入4000万元,建设“迎红巴渝”民宿项目;在忠县,投资2000万接管当地“八斗台”景区旅游接待中心,以就业和消费扶贫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从项目考察到合作模式、从协议拟定到节点排布,蒋思海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参与,并创新构建“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利益联结机制:5年内金科集团不参与产业项目分红,项目到期后不带走一分钱,全部捐赠给当地用于产业发展和兜底帮扶,充分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
促消费
让扶贫产业有收益
发展起了产业,金科集团又在蒋思海的带领下,扮演了农副产品销售“中间商”“消费者”的角色,发挥市场优势,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助推贫困群众的产品卖得出、有收益,4年来累计出资购买农副产品超2000余万元。
“我们有自己的物业资源,通过这一自有平台,可以将金科150万户家庭500万业主与消费扶贫直接联通,带动公司利用订单管理、保护价收购,兜底消费、销售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蒋思海说,集团还出台了专项政策,在职工福利等费用中预留份额用于消费扶贫,4年共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600万元,用于职工春节慰问等。同时,在他的倡议下,企业3万职工将自身“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与贫困群众“钱袋子”紧密相联,通过“云服务”“金管家”等线上线下消费扶贫平台购买农产品,深度参与消费扶贫。
“东西从我这里卖出去,我还要为质量好坏负责。”为此,蒋思海多次带领团队奔赴农产品的原产地,推动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扶贫产品认证,“金科涪陵榨菜鱼”“树叶凉粉”“琥珀茶油”等系列标准化扶贫产品正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
强教育
阻断贫困代际传播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都经历过社会经济、教育不太发达的阶段,过过苦日子,明白教育意味着什么。”年少时的经历,在蒋思海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让他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拔出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性。
在蒋思海的推动下,金科集团每年拿出1500万元实施教育扶贫专项工作,通过重庆大学“星光班”、复旦大学“星光班”以及向区县贫困学生发放助学礼包等方式,资助贫困大学生2100多名、留守儿童2000余名。
同时,集团每年都会吸纳贫困毕业生到集团各分公司实习或就业。不少“星光班”的贫困学生,在其帮助下成功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状况。
在蒋思海的组织下,金科集团还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活动,扶危济困,彰显企业责任担当,通过“情暖万家”“红太阳工程”“专项慰问”“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对特困群体实行专项帮扶和兜底帮扶。
2018年,金科集团捐赠120万元对涪陵、万州、忠县、石柱1200户“五老”群体及重点优抚对象进行帮扶;2019年捐赠500万元对公安英烈遗属、困难民警以及9个区县的共1万户贫困家庭进行新春慰问。近年来,金科集团累计公益投入及捐赠超过17亿元,帮助困难家庭超过10万户。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蒋思海还组织金科集团先后捐赠1330万元资金及物资,慰问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选派13位志愿者驰援“火神山”医院,参与现场消杀、后勤保障、卫生保洁、秩序维护等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自己主动缴纳了5万元“特殊党费”,“作为一名老党员,作为一个享受了改革开放红利的民营企业代表,我有义务、有责任,为国家的发展,为更多人的美好生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稿件原载于2020年10月18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