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驹镇梧桐村芦花鸡养殖基地一角。摄影:夏荣伟
在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向东村百香果产业基地里,恣意攀爬的藤蔓上仍挂满沉甸甸的果实。“今年已经采摘了三次,还有这么多,分红肯定比去年多。”脱贫户谭庭贵边采摘百香果边说:“这个产业我们村民也有股份,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发展一年比一年好。”
百香果产业,是龙驹镇向东村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于2017年发展起来的扶贫新产业,不仅带动了镇内部分贫困村发展,还带动了区内一些乡镇发展。
要想稳定实现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万州区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在巩固旧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产业,走出了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小蘑菇做成大产业
柱山乡山田村大球盖菇种植基地,村民给新栽种的大球盖菇盖上了稻草保暖,并注意温度变化,进行精心管护。“等明年一开春,这些大球盖菇就将进入采摘期,那时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脱贫户段昌森不仅是种植大户,还是乡里培养的技术员,望着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他满脸笑容。
柱山乡发展大球盖菇产业,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2018年11月,乡里迎来了东西扶贫协作山东省泗水县考察团,考察团在实地考察后,建议柱山乡种植大球盖菇。随后,柱山乡党政代表团到山东实地考察了当地食用菌产业。在山东方面支持下,柱山乡当年12月就试种了17亩大球盖菇,山东派出的技术员长期驻扎在柱山乡,帮助村民解决技术难题。只过了4个月,到2019年春季,大球盖菇就喜获丰收,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农产品成了市民采购的抢手货。
随后,柱山乡又在草盘村、何庙村、云安村等9个村居推广种植大球盖菇,让更多的贫困户通过种植大球盖菇实现增收脱贫。除了柱山乡,万州区还在龙驹镇灯台村、余家镇三河村、郭村镇关子村等多地推广种植大球盖菇,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小蘑菇做成了大产业,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成了万州区带贫益贫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只鸡”带富一方人
龙驹镇梧桐村的清晨,飘散的雾气遮住了人们的视线,却遮不住这片土地上焕发的生机与活力。脱贫户方文柏一早就起了床,麻利地将芦花鸡放进山林中觅食,“今年我家养了1000多只芦花鸡,养大后有专人来收,销路不愁,收入也不错,我干起很有劲。”
梧桐村是个贫困村,2017年9月,村里从山东引来了芦花鸡,从此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村里引进业主,首批就流转390亩山林作养殖基地,和村集体、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半年就有了收益,村集体和贫困户实现了首次分红。
随后,村里按照“鸡生蛋、蛋生鸡”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壮大养殖规模,在养殖基地附近建设了西南片区繁育基地。目前,繁育基地每年可提供500万只鸡苗,除供应本地及周边的丰都、黔江、奉节、巫溪等区县外,还能为四川、贵州等西南片区提供鸡苗,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加上绿壳蛋、芦花山地散养鸡和“芦花椒椒鸡”等深加工项目,致力于打造万州区首个产值上亿元的扶贫支柱产业。
2020年9月27日,芦花鸡产业联合体成立,联合体带动西南片区超过2000户群众户均年增收2至3万元,真正实现了“引进一只鸡,带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石头上长出“致富草”
冬天已经到来,罗田镇梓桐村石斛产业基地里,石头、崖壁上的石斛仍然在顽强地生长。村民正在采取措施为石斛御寒,做好冬季生产管理,让每一盘石斛都能安全过冬。
“别看这些石斛不起眼,我就是靠种它脱了贫,住上了新房子。”年过七旬的脱贫户谭仕忠说,刚开始看到村里种石斛,他觉得不靠谱,直到基地种植成功,他才自己开始种,并且年年扩大规模,现在种植石斛的收入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罗田镇梓桐村曾是万州区1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地无三尺土,路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在发展扶贫产业的过程中,罗田镇请来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调查考证,根据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决定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石斛。石斛有一个奇怪的习性,就是只能在石头和树干上生长,不占用土地。
2015年,梓桐村引进农业企业,在全市率先开始了石斛栽培。通过“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参与,采用农户自筹、扶贫项目支持和公司补贴的方式统一发放种苗,公司进行统一技术指导,并按照1200元一公斤的价格回收,当年就有了不错的效益。
现在,经过几年的发展,重庆市首个石斛仿野生基地已在梓桐村建立,集石斛繁育、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目前,罗田镇已发展石斛70多万丛,产值将近400万元,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