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脱贫户刘光均的坚守与改变

发布日期:2020-11-20 15:54

刘光均(右一)站在自建的民宿前迎接客人。摄影:张倩

立冬过后,海拔千余米的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褪去了夏日的喧闹与繁华。

天色刚刚泛白,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1组一农家屋舍,鸡鸣犬吠声叫醒了39岁的脱贫户刘光均,他翻身坐起迷糊了一阵儿,洗了脸,刮了刮胡子,心里盘算着当天要做的三件事:给后院的苗木修枝;修缮假山池和鱼塘;趁着天气好,把床单、被褥再拿出来晒一晒。

刘光均个头不高,长得斯斯文文,一说话就咧嘴笑,显得精明干练。经历了长时间窝在土坯房的沮丧,再到眼前美丽的庭院、便捷的生活,刘光均格外珍惜当下。前不久,他专门从城里请来民宿设计师,为自己的新居进行“包装”,他还亲手制作了一块黑桃木民宿招牌,上面赫然刻着四个大字——“鸿凤人家”。

在刘光均看来,房子,不仅装着家,还装着新生活的无限可能。

坚守:不变的是农村人对故土的依恋

刘光均介绍他的民宿。摄影:张倩

2017年,恒合土家族乡启动新一轮高山扶贫搬迁。搬去哪里?刘光均终归还是将新居的地址选在了鸿凤村。于他而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2018年春,新居落成了。两楼一底的大房子,总共近500平方米,紧靠公路,前有庭院,后有竹林。站在楼顶,大半个村的景致一览无余。

“花了将近30万元吧。”刘光均说,这些钱一部分是父亲攒下来的,一部分是他打工挣的,还有向亲戚朋友借的,现在也都还清了。

因为新房子面积“超标”,刘光均没能享受到高山生态搬迁政策的补偿,但他依然满足,也不曾抱怨。他说,好日子从来不是“等靠要”来的,得自己去创造。

当然,那时的他,已经有了“新的计划”。

2019年夏,刘光均的“鸿凤人家”开张营业,短短三个月,营业额超过了8万元,这相当于两口子以前一年的务工收入。如今,随着旅游公路的建成和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建设的推进,刘光均的客栈人气越来越旺,进入夏季,供不应求。

改变:变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还有生活方式

这些年,借着恒合的旅游资源,不少人像刘光均一样,利用老家房屋办起了客栈。与其说是客栈,实际上更像短租屋。可刘光均不一样,他的客栈可以同时提供三餐和住宿,这一日三餐的大厨就是刘光均自己,通常每天一个人能做5、6桌菜。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点得意,打算先去看看他的菜园。

刘光均两口子要照顾老小,还要打理客栈,因此只弄了一亩地,糯包谷、豆子、辣椒、绿叶蔬菜每样种点儿,都是家常菜必备的食材。对靠种植维生的农民来说,这点田地可能不顶事,但却帮了刘光均的大忙。他说,刚开始做客栈的时候,自己什么也不懂,也没有节约成本的概念,肉、菜、米、面全都到场镇去买。后来突然开了窍,一年当中也就七八月最忙碌,其他闲着的日子不正可以利用起来自己种菜?于是两口子将自家后院的荒地开垦出来,精心打理出菜园子,还种上了几棵李子树。

近些年,村里通了柏油路,建了小广场,各类特色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身着橘色背心的保洁员仔细清扫着小径,过去连自家小院都很少打扫的他们现在会提醒邻里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在刘光均看来,老家的改变绝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还有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民宿”“股份合作制”“家庭医生”“产品附加值”“积分兑换商品”“直播带货”…… 刘光均没事就在手机上翻翻新闻,查查资料。当现代文明的“元素”悄然融入老家生活,刘光均也努力适应“新角色”,接受新挑战。

“像设计师说的,花小钱办大事,关键是理念。我准备再花个几万元钱,把客栈装修一下,争取上个档次。等明年你们再来,可就不一样啰。当然,名字还是不变,‘鸿凤人家’。”刘光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