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党建引领 自治为根本 法治为保障 德治为基础 重庆北碚“腊梅村”念好“三治经”

发布日期:2020-11-30 10:34 来源:重庆日报

素心村风景如画。(视觉重庆特约摄影 秦廷富)

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是重庆有名的“腊梅村”,因境内有上千亩素心腊梅而得名。全村共908户、2886人,几乎家家种花木,全村花木种植面积3600余亩,村民们靠着花木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但腰包鼓起来的素心村仍有烦恼:村民们搞产业习惯“单打独斗”,村民之间、村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经常为土地闹纠纷;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民连自家门口的人行便道都懒得打扫,还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扯皮。

乡村振兴,治理先行!从2018年以来,素心村全面开展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根本、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强信心

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凝聚起村民发展的心劲,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

“我们结合村里的实际,在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素心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伟介绍,下设的4个党支部分别是腊梅协会支部、农谷支部、腊梅种植支部和龙洞产业支部。其中,腊梅种植支部负责腊梅的生产环节,腊梅协会支部负责腊梅的精深加工和销售,农谷支部主抓乡村旅游和集体经济发展,龙洞产业支部则主抓除腊梅之外的村里其他产业。

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过去,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在成立农谷支部后,村党总支书记曹萍兼任农谷支部书记,引领村集体成立了重庆素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了素心腊梅园和素心湖半岛公园;同时,以固定资产入股引进龙头企业成立平台公司,把村里的景观地、承包地、闲置农房等资源整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主抓种植技术的村腊梅种植支部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在腊梅树下间种兰天竹、万年青等绿化植物,提高了腊梅地的单位产值。腊梅协会支部不但把腊梅卖出了国门,还引进企业加工腊梅精油,延伸了腊梅产业链。

在党员的带头下,素心村的腊梅产业“接二连三”,村民跟集体一起发展产业的心劲更足了,大家都把劲头放在了发展上,村里围绕土地产生的纠纷也少了。

聚民心

以美丽院落带动村民自治

“现在好了,垃圾有人拉,河里有鱼虾,室内现代化,庭院有树花……”11月8日,素心村姚湾坡村民刘述兰一边打扫院子,一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姚湾坡院落住着10多户村民,过去大家在房前屋后乱搭乱建,随处养鸡鸭,院落脏臭不堪。去年,素心村以院落为载体实施环境提升工程,通过美丽院落的建设,激活村民自治体系建设内生动力,对姚湾坡等4个示范院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建公厕、修便道、整治堡坎、拆除彩钢棚、改造房屋外立面……姚湾坡逐渐变得美丽别致,成了素心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村里推出了先锋示范院落评选、美丽家庭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将道德教育融入乡村文化活动中;还鼓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来解决身边的烦心事。如姚湾坡院落的村民们修了个公共洗衣台,大家共同使用,还自觉约定大伙都不再养鸡鸭,保持院落整洁;院子有棵大黄葛树,过去正好在刘述兰家猪圈门口,影响她进出,她也经常为砍树的事儿跟邻居闹矛盾,院落的环境变美后,刘述兰家的猪圈也拆除了,大黄葛树不但不再碍事,还成了院内一景,现在没人再提砍树的事了,大家还自觉保护树木。

筑同心

“三治融合”唤出文明乡风

乡村自治解决了乡村治理中“谁来治”的问题,那么,乡村治理“怎么治”,“治什么”呢?

李伟介绍,素心村通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强有力保障。如何引导村民知法懂法,进而做到遵法守法?素心村培养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作为村里的法治带头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法治文化长廊,用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推送乡村纠纷案例,全方位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村里以党员为主力,组建了社会治安巡逻队、法治纠纷调解队、文明劝导小分队,还设立了廉洁工作站,把“纪委”设到老百姓家门口,通过村廉情监督员收集民情民意,监督党员干部,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要实现乡村善治,离不开乡村德治建设,并以此改善乡村社会风气、提升村民自我修养,引导乡村治理向良性发展。素心村成立了返乡创业园培训中心,回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引导这些返乡“能人”成为新“乡贤”,主动参与村庄建设。青岗煸组李家湾村民李永树这几年返乡创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村民中积累了威望。今年,村里打造李家湾院落,要占几户村民院坝修便道,李永树主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工程几乎没有遇到阻碍。

(记者 龙丹梅)

(稿件原载于2020年11月30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