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恢复补足三十五万亩耕地 分类分步推进“非粮化”复耕 重庆交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首考”答卷

发布日期:2024-01-04 16:23 来源:重庆日报

2023年,是中央对省级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首考”之年,实行刚性指标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重庆情况如何?记者1月2日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看到这样一份答卷:截至2023年年底,重庆共恢复补足耕地35万亩。

对耕地保护形势“心中有数”

重庆的耕地保护,殊为不易。

从资源禀赋上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向中下游过渡地带,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山地丘陵面积占比92%。耕地资源本底薄弱,15度以上耕地占比接近40%,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比17.3%,耕地平均质量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全市耕地图斑破碎、零星分散,平均每块耕地仅6.4亩,“巴掌地”“碗碗土”普遍存在。

耕地条件有限,更要守牢守好。2023年2月,重庆市第六届人民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召开,第一个议题便是研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重庆坚持高位推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压牢各级各方面耕地保护责任,全面守牢耕地红线。

目前,重庆已组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工作组,由市委、市政府共5名领导干部牵头,19个部门的负责人作为成员,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全市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围绕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总目标,重庆按季度开展耕地监测、成效评估、风险预判,制定运用“耕地一本账”等机制,加强过程跟踪调度,及时通报预警提醒。

由此,全市对耕地保护形势“心中有数”,做到目标明确、底数摸清、问题抓准、进展实时管控。

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

耕地保护的“痛点”在哪里?国土“三调”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9年重庆耕地大幅减少;近三年耕地减少趋势放缓,但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耕地减少的原因很多,包括未经审批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未及时补充、多年撂荒导致耕地变成非耕地等。其中,“非粮化”是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重庆耕地保护工作的重心放在千方百计增加耕地数量,同时还要采取措施防止现有耕地大规模减少。

增加耕地数量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耕地恢复补足,将过去不合理流失的耕地逐步“找补”回来。以万州区为例,该区由于过去大规模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耕地不合理流出规模大,2023年大力实施耕地恢复补足,“找回”耕地3.2万亩,恢复耕地规模接近全市恢复总量的10%。

同时,2023年,重庆分类分步推进“非粮化”问题整改复耕,防止耕地减少。其中,对撂荒导致的耕地流出,重庆一方面要求原址整改,另一方面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项目,规模化、集中连片开展整治,不断完善撂荒地块的耕种条件。

例如,江津区蔡家镇福德村因村民外出务工多,村里的耕地撂荒不少。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全域平整项目,该村3000多亩耕地重新种上了水稻、玉米等富硒作物,全村初步形成了受到市场认可的富硒农业产业体系。

另一方面,耕地“非农化”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破坏自然资源管理秩序。近三年,国家卫片执法发现我市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和比例处于较低水平,但重庆仍然重拳出击,坚决遏制。

据统计,近三年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请市政府对违法用地形势较严峻的15个区县政府开展警示约谈,市级挂牌督办典型违法案件52件,直接立案查处重大违法案件10件,移交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追责问责151人。近两年,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9件,检察机关受理移送起诉30件55人。

此外,对事关群众“口粮”的永久基本农田,重庆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还全面优化种植业生产技术标准,兼顾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400多万个耕地图斑建立数字化“信息卡”

在涪陵区马鞍街道两桂社区四社,有一块形状狭长的耕地。管理人员不用到现场,就清楚地知道,它的面积约为65亩,坡度在15度至25度之间,是一块种植粮食作物的旱地,有2名承包权人。

管理人员为啥如此清楚?这全靠一套“渝耕保”应用系统。在该系统中,全市400多万个耕地图斑,一一对应着400多万份耕地“信息卡”。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级管理者可以在“渝耕保”调度指挥系统查看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情况;依托系统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耕地保护“网格员”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可及时拍照上报;系统的“管理中心”可以让各级部门处置耕地相关的审批业务,而村民、企业等也可以通过“耕地红线自检”来自查自建房、产业用房等是否占用了耕地红线。

不仅如此,“渝耕保”应用还围绕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和考核指标,构建耕地保护监测监管体系和共同责任运行机制,集成耕地“一本账”,动态预警耕地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实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线索闭环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