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王国芬:一诺千金 用40年大爱诠释“长嫂如母”

发布日期:2025-08-19 12:47 来源: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每天清晨,家住石柱县王场镇大坝村黄山组的王国芬便早早起床,打扫卫生、烧水、做饭。一阵忙碌后,她来到隔壁房间,叫醒智障哑巴小叔子冉华隆,为其穿衣、刷牙、洗脸后 ,将其叫到桌边,再将热气腾腾的饭端到他手中。从走进婆家的第一天起,因一份真情、一份牵挂、一句承诺,现年60岁的王国芬照顾身体二级残疾的小叔子已整整40年。

王国芬为小叔子扣衣服

一份真情,爱心温暖特殊之家

“嫁个丈夫,摊上了智障小叔子。这辈子,我也苦、也累,既哭过、也笑过,唯独不后悔!”回首过往岁月,坐在家门口的王国芬边摘着颗粒饱满的花生,边深情地吐露心扉。

1985年,王国芬与大坝村黄山组的冉金隆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初入婆家,公公因病双目失明、婆婆体弱多病,家中还有三个弟弟(其中一个自幼智障不会说话)。

然而,家庭的困境并没有让王国芬退缩,纯朴善良的她主动站了出来,毅然承担起了照顾公婆、小叔子和家庭生产生活的重任。

王国芬为小叔子理发

在两个弟弟结婚成家前,王国芬和冉金隆夫妇虽与父母分家过上了日子,但王国芬始终心系着公公、婆婆和小叔子。她按时为他们“保供”柴米油盐,确保他们的生活基本无忧;公公和婆婆生病时,她总是第一时间购买所需的药品,还会精心熬煮滋补的汤品;闲暇时,她经常登门嘘寒问暖,有事必做、有难必帮。在她的努力下,一大家人相处和睦,充满了温馨与关爱。

但天有不测风云,30年前,王国芬的公公因病医治无效,生命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儿媳说:“国芬,再苦再累,你一定要照顾好你的婆婆和小叔子哟……”王国芬满口应答。公公去世后不久,王国芬便把婆婆和小叔子接进了自己家里同吃同住。

“弟弟也是个苦命人,你一定要善待他。”王国芬的丈夫冉金隆为了保障家庭生活开支,常年在外务工。每次外出务工时,他总要反复叮嘱妻子。

丈夫外出后,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落在了王国芬一个人的肩上。她一边操心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一边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一边还要种植庄稼维持生计。在日出日落中,她默默坚守,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王国芬为小叔子剪脚指甲

2006年,婆婆也重病缠身,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临终前,她紧紧抓着王国芬的手,泪流满面地说:“国芬,以后华隆就靠你照顾了……”看着婆婆充满期待的眼神,王国芬当即向婆婆承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会抛下小叔子不管。”

一句承诺:责任扛在柔弱肩头

从此以后,面对智力低下,不会说话、不会干活、不会盛饭、不会穿衣穿鞋的小叔子,王国芬对他的照顾更加尽心尽力,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王国芬为小叔子洗衣服

她精心为小叔子挑选合适的衣鞋,定期为他洗衣洗鞋,让他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每次理发时,她都会耐心地哄着小叔子,让他乖乖配合。小叔子上厕所时经常弄脏衣服,她从不嫌弃,总是及时为其换洗。

冬天来临,她早早给小叔子备好棉衣棉裤棉被,让他在寒冷的冬天拥有温暖;夏天,每天叮嘱小叔子勤洗澡,换衣物,确保他身上清清爽爽、衣服穿得干干净净。如果没人介绍,丝毫看不出冉华隆是一个智障残疾人。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年夏季,王国芬像往常一样上坡干活,把小叔子留在了家里玩。可小叔子在家附近闲逛时,不知不觉越走越远,最后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

当王国芬从地里回来时,不见小叔子在家,她一边大声呼喊小叔子的名字,一边四处寻找,仍然不见其踪影。她赶紧叫来亲戚和邻居,众人分头找了整整一夜,依旧一无所获。

王国芬为小叔子洗脚

焦急万分的王国芬随即给在外务工的丈夫打了电话。闻讯后,冉金隆心急如焚,千里迢迢赶回家中,组织亲友在本镇及邻近的西沱、沿溪等乡镇,还到忠县、垫江的车站码头张贴、发放寻人启事。

14天后,从忠县到西沱的客车驾驶员,驾车到西沱途中,看到公路边一个衣衫不整的人在吃力行走。他停车后拿着寻人启事仔细对照,确认正是走失的冉华隆,便将其送到了王场镇。

当小叔子被好心驾驶员送回来时,王国芬的眼泪夺眶而出。原本身体健壮的小叔子此时已十分瘦弱,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鞋子坏了,脚上还磨起了一个个血泡,就像一个叫花子。她马上为小叔子洗澡、换衣、理发,家人及时买来蜂蜜、鸡蛋等为其滋补身体。在一家人的精心照顾下,一个月后,小叔子身体才慢慢恢复了过来。

从此以后,王国芬上坡干活时,总是将小叔子带在身边,生怕他再次走丢;她要赶集,也要将小叔子带着同行。为方便孙子孙女上学,王国芬一家在西沱镇买了房子。孙子孙女上学期间,她将小叔子带到西沱,与全家人同吃同住。她像照看小孩一样,形影不离地守着,生怕小叔子再有闪失。

一份孝爱,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走进王国芬打造的美丽庭院,吊脚楼上悬挂的“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的金色大字赫然入目,果树上悬挂的“孝公婆,敬长辈;尽赡养,人称羡”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前菜园里的蔬菜郁郁葱葱,房前屋后打扫得一尘不染,穿戴整洁的冉华隆安静地坐在凳子上乘凉。

王国芬家门口悬挂 有家风家训牌

“照顾一个智障人一天、两天不难,40年都这样,确实很不简单。这几十年来,她做的点点滴滴我们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邻居年近八旬的冉崇福、谭祥英夫妇提起王国芬,言语间满是敬佩。在他们眼中,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责任”二字刻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也深深地刻进了邻里们的心里。

这份无声的付出,早已化作无形的文明家风,浸润着整个家庭。受母亲影响,王国芬在外工作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从未对叔叔冉华隆另眼相看,反而将他视作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每逢节假日回家,他们总会给叔叔带礼物、买新衣,亲手为他洗衣服、剪指甲、理头发,用行动接过孝爱的接力棒。

王国芬在打扫环境卫生

如今,这份温暖已延续到孙辈。王国芬的孙子、孙女虽在上小学,却在奶奶的言传身教中早早懂得了尊重与关爱。吃饭时,两个孩子总会先把盛满饭菜的碗端到爷爷手中,自己才坐下;见爷爷用不好筷子,便主动夹菜送到他碗里,稚嫩的举动里藏着最真美的善意。

镇村干部在王国芬家走访

“每次走访这个家庭,我们镇村干部都深受感动。”大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兴梅感慨道,王国芬用40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人性的美好与亲情的重量,成为全村孝老爱亲的典范。她家的家风似种子落地,在代代相传中生根发芽,让“责任”与“大爱”无声地滋养着一方水土,引领着文明乡风不断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