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巴渝大地,人们用热烈而丰富的活动庆祝丰收,共享生活的美好。首先,一起走进忠县主会场。

重庆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暨第二届农民农耕赛事运动会在忠县举行
活动现场发布了“悠游丰收季”巴渝和美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电商惠农措施、全市“网络强村”首批建设名单、第二届农用无人机技能竟赛结果,更多实在举措,将助力小农户搭上电商快车“牵手”大市场,为乡村全面振兴插上科技与智慧的翅膀。

重庆智慧农服集团总经理 吴晶
全市农业无人机飞手已达3000余人,发掘和培养一批优秀飞手人才,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

运动会则设置了多个乡村特色比赛项目,最热闹的要属稻田摸鱼捞彩头,选手们徒手抓鱼,欢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稻浪挥镰夺丰收则是比拼选手们的收割技能,考验速度与质量。参与比赛的选手纷纷表示,现场气氛很好,比赛竞争也很激烈、有趣,大家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据了解,聚焦“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这一主题,我市今年的丰收节系列庆祝活动将持续到11月。为农服务下乡和走访慰问、促农消费、乡村文化艺术展演等六大专项活动也将同时举行。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
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 周松
努力把丰收节打造成为展示“三农”成就的大平台,激活城乡消费的“大卖场”,弘扬农耕文化的“主阵地”。

会场内,水稻收割比赛、稻田摸鱼、手工挞谷等农耕赛事引得欢声雷动;会场外,全市粮油生产也传来捷报——今年夏粮产量126.5万吨,同比增长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油菜籽产量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十八连增”,可以说,老百姓的“米袋子”鼓得更足、“菜篮子”也更加丰富。

丰收节,是对农民辛勤耕耘的最高礼赞,也是对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集中检阅。通过这些活动,就是要把丰收节打造成为展示“三农”成就的大平台,激活城乡消费的“大卖场”,弘扬农耕文化的“主阵地”,再一起去我市各地瞧瞧。

丰收节:映照巴渝乡村新图景
连日来,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广泛举行。在荣昌,助农主播与特色农产品同台亮相,搭建起产销对接桥梁;在南川大有镇水源村,蜂群认养者们尝到了今年的第一口甜蜜;在石柱县桥头镇,红辣椒与农作物装饰相映成趣,烘托出一派喜庆的节日氛围;

在万州,来自西部六省区市的17支村歌代表队轮番上场,共同绘就一幅鲜活的乡村文化画卷;在北碚静观镇素心村,村民们敲响丰收的锣鼓;在彭水汉葭街道大树村,田园“村跑”活动则为乡间田野增添了一份热闹。

彭水县汉葭街道白溪村村民 李军委
这段赛程是我们老百姓常见的和美乡村的风景,到处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丰收节庆典,是物质的丰收,也是精神的盛宴,一个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农趣活动,既是对传统生产技能的重温,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凝聚;丰收节庆典,更是一个立体化的展示“大平台”。

与传统农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技赋能已经成为农业增效的新引擎。在忠县主会场,“95后”、“00后”飞手们娴熟操控无人机完成精准绕障、喷洒药剂等操作,而在更广袤的田野上,北斗导航、AI虫情识别、冷链物流、区块链溯源……科技创新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我们来看看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巴渝良田”应用系统现已在我市全面启动并推广,这套系统如何赋能农业发展?

进入“巴渝良田”驾驶舱,规划管控、农田建设管护利用、综合评价、问题整改六大功能模块一目了然。应用系统整合了来自多个部门的123个图层数据,描绘出“农地一张图”。全市445万个耕地图斑的地类、质量、坡度等45项信息都能“一图统揽、一码查地”。

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主任 陈海华
关键在于“多跨协同”,纵向贯通市级、区县、乡镇,横向协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等部门,做到“一键提交、并联审查”,审查效率提高了30多倍。

应用系统还利用遥感影像、无人机巡查、群众二维码监督等手段,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监管体系,倒逼质量、工期双达标。秋收后,梁平区和林镇今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刚刚启动,大冲村村委会的公示栏里,施工信息公示牌很是醒目。扫描图上二维码,村民就能填写意见、一键提交。

梁平区和林镇大冲村村民 范健
以前我们遇到相关方面的问题,找不到方向,现在有了二维码,线上录入相关的问题,很快他们就会下来给我们解决处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开发“长江治渔”“渝农快票”“渝悦防贫”“渝农牧”“巴渝良田”等5个数字化应用,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数字动能”。

共庆丰收、共享美好,丰收节庆典,也激活了城乡消费的“大卖场”。今年的丰收节庆祝活动,不仅卖土特产,更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农业+”极大程度激活了城乡消费潜能,让乡村价值在融合发展中得到重新发现和极大提升。如何进一步激发“农业+”的活力,让农产品附着更大的价值?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农村发展研究室副主任、高级经济师邓吉敏,有几点建议:

一是深化“农业+工业”模式。围绕做好巴渝“土特产”文章,深入实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加大力度引育链主企业、打造“爆品”,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深化“农业+文化旅游”模式。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及乡村文化内涵,盘活宅基地、农房等闲置资源,积极培育民宿经济、农耕体验、生态研学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乡村变景区”。
三是深化“农业+数字经济”模式。推动农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水利、智慧物流、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乡村信息网络,大力发展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激发农业发展潜能。

再来看一组数字: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45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乡村振兴,需要物质层面的充实,也需要精神层面的丰盈,在塑形中铸魂,在发展中激发创造力、活力,相信这幅“丰收图景”,必将成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的青春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