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霁,城口县的山间公路还带着湿气。9月28日至29日,中央驻渝媒体调研团在这片山区穿行,走访了多个乡镇的产业现场。从坪坝镇的组培车间到治平乡的天麻基地,从腊肉炕房到北屏乡的老宅改造,一个个场景,正勾勒出这个山区县的产业转型路径。
不砍树也能致富
种中药材成了农户“摇钱树”
坪坝镇中小企业集聚区内,重庆裕品堂生物科技的组培室里静得出奇。透过恒温玻璃窗,可见一排排架子上整齐排列着数千个玻璃瓶。
技术员轻轻取出一个瓶子,里面二十多株石斛苗正在淡黄色的培养基上生长。“这是曲茎石斛,我们叫它‘秦巴金钗’。”他小心翼翼地将瓶子放回原处,“从组培育苗到移栽上山,要经过6个月。”

▲工人正在育苗。记者 刘冲 摄
这些瓶苗将在驯化大棚生长3个月,然后被送往海拔1100米以上的山林进行仿野生栽培。
“每棵树绑20丛,不砍树、不施肥,完全模仿野生环境。”企业负责人表示,这种林下种植模式既保护了生态,又提高了药材品质。目前,该公司在厚坪、河鱼等乡镇的种植基地已达2000余亩,带动全县年就业务工3000人次。

▲调研团队正在调研城口石斛产业。记者 刘冲 摄
类似的林下种植模式在城口多个乡镇得到推广。在治平乡新红村龙塘坪,海拔2200米的月亮坪天麻基地里,种植户寇广健扒开林下腐殖土,露出饱满的乌红杂交天麻。“这个品种我们摸索了近二十年,最适合高山林下环境。”他指着远处的林地介绍,一平方米能收获30斤鲜货,产品主要销往陕西、湖北和云南。
如今,治平乡天麻种植面积已达4000余亩,龙塘坪基地今年产值预计突破600万元,带动就业220余人。而全县中药材在地面积稳定在38万亩,其中林下种植规模约16万亩,成功创建了淫羊藿、灵芝等多个品种的GAP基地。
想方设法传承老技艺
更多城口产品走出去
美缀美食品公司的老腊肉车间里,松烟缭绕,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腊香味。六十多岁的炕房师傅正用长钩子轻轻翻动架上的腊肉,确保每一块都受热均匀。“松柴慢火熏制45天,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他说着,将一块腊肉凑近闻了嗅,“香味正了,再有三五天就能出炕。”
车间的另一端是现代化的包装区。自动化包装线正在作业,工人们为每块真空包装的腊肉贴上溯源二维码。“去年我们实现了城口老腊肉首次自营出口香港。”企业负责人拿起一包真空包装的腊肉说,现在通过电商平台,能卖到全国近30个省份。

▲城口老腊肉。记者 刘冲 摄
目前,全县老腊肉年产量已从3500吨增至1.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
在葛城街道的山神漆器公司工坊内,几位匠人正在漆胎上细细描绘,空气中飘着城口大木漆特有的香气。“我们取城口生漆、木材、夏布、金粉等天然原料,采用重庆漆器髹饰技艺,一件作品要经过数十道工序。”一位匠人介绍。
与此同时,城口的“忘我大漆艺术空间”为16名残疾人提供漆艺培训。在这里学习的学员说:“学习漆艺让我有了收入,也找到了精神寄托。”今年6月,艺术空间的作品受邀到北京故宫文创融合馆展出,这让更多人看到了城口之美。
盘活农房、发展文创
乡村玩法更多样
北屏镇松柏村,一栋改建的老宅静立在村落一隅。虽然今日没有研学活动,但工坊内整齐陈列的木工工具、半成品木艺作品,以及墙面上展示的创作流程,依然清晰展现着这里的特色。
“我们从儿童木工坊起步,如今已发展成为集木艺、漆艺、自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研学基地。”基地负责人介绍,村里通过收储16栋闲置农房,改造艺术家工作室和共享空间13栋,引进文森漆艺、髹七艺术等10余个专业团队入驻。

▲松柏问山大漆艺术村落内,负责人正在介绍基地特色。记者 刘冲 摄
走在村落中,老屋外墙悬挂的“大漆研学工坊”标识格外醒目,屋内陈列着以城口大木漆创作的现代漆画作品。村集体通过房屋租赁、土地流转、资产入股等多元化方式,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8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30万元。
在城口的其他乡村,类似的探索也在进行。修齐镇白果村的村民在自家庭院经营豆腐坊,灶台上的大锅冒着热气,豆香四溢。“周末游客多,一天能卖二三百元。”一位村民说,“以前村里到处是矿渣,一刮风全是灰。现在环境好了,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个曾经的“采矿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2025年已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万元。
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城口县正在寻找着自己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