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 第三章 农业生活文化的开发(第三节 服饰文化的开发)

发布日期:2020-08-25 15:55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一、湖湘服饰文化多姿多彩

湖湘服饰文化是湖湘地域的各个民族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以及生活中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创造的一种个性鲜明、独具一格的服饰艺术,孕育着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湖南省聚居了几十个少数民族,这样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分布状况,决定了湖湘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湖湘文化的一个分支,湖湘服饰文化无疑在这片孕育了众多传奇故事的土地上照样有自己的浓墨淡彩。湖湘服饰主要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湖湘传统服饰文化,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锦艺术,以及近代蓬勃发展起来的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还有凤凰和邵阳地区的蓝印花布、浏阳夏布等;二是湖湘地域丰富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如湘西苗族的蜡染、扎染、土家织锦、苗族银饰以及各少数民族特色鲜明的服饰文化等。

湖南刺绣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也为湖南少数民族织绣艺术和民族服饰打下了良好基础。湘绣以长沙为中心出现了全盛景象,与苏绣、蜀绣、粵绣并列为四大名绣。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服装交融,以针为笔,以线着色,构成无绣不成衣的历史背景,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统手工艺品,享有“高级绣品”之誉,以狮、虎、松鼠为代表作。邵阳、凤凰的蓝印花布,也以其浓郁的湖湘文化特色而享誉海内外。宝庆(邵阳旧称)就曾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是我国传统印染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蓝印花布曾经是湖南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随着近代机制洋布和现代印染花布的出现,蓝印花布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近年来,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让尘封已久的邵阳蓝印花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2006年5月,湖南凤凰、邵阳蓝印花布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成为和江苏南通鼎足而立的三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地区。湖南民间的植物靛蓝印染工艺历史悠久,每个地区的染布方式略有不同。蓝印花布,有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民国时期,民间蓝印花布在湖南相当普及和流行,并已发展为城乡人民不可缺少的服饰生活用品,因此湖南有“蓝印花布之乡”之称。大家喜欢用它做被褥、门帘、包袱、枕头盖等,爱美的妇女则用它做衣服,穿着时体现出一种素洁清爽之美。印花布的纹样以散花、缠枝花、格子花、满地花等为主。各类花色风格迥异,自然清新。

二、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

湖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省份。湖南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世居民族为主。历史上,湖南各少数民族既创造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又与汉族一道,共同创造了湖南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仍然鲜活地装点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美丽山水共同构成了特有的民族地域文化风情。湘西苗族的蜡染、扎染,侗族特有的侗锦、莨布,瑶族精致的“瑶斑布”,以及土家族的织锦等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很强的研究与应用价值,其中的色彩文化元素和精湛的纹样组织元素尤为独特。湖南各民族擅长纺织印染。比较有特色的是苗族的格纹布、条纹布、花线布和侗族的花格布、柳条布等。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些传统图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表现了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苗族、侗族、瑶族妇女佩戴的银饰。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品和民俗文化的载体,更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是生命的徜徉,是物与人的合一。这些服饰具有独特的美感。

湖南省瑶族和苗族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湘西南和湘中部分地区,两个民族的支系众多,服饰款式丰富。例如,苗族刺绣巧夺天工。湘西苗族服饰在头帕、男女装、围裙和银饰等基本形制方面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苗族男女均喜爱扎头帕,而头帕有扎染、挑花和家织土布多种。瑶族服饰中,无论男女,皆喜欢缠头巾,扎绑腿,大都在领边、袖口、襟缘、裤脚、胸襟两侧等处绣上五彩的图案纹样,其纹样多为装饰性极强的花鸟纹和变形几何图纹。而花瑶女子筒裙上,则以挑花艺术显示花瑶妇女的智慧与才能,深受海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和喜爱。在瑶家妇女中有一种叫“项板”的异常特别的头饰,其形式和制作过程都很迷人。侗族是古代百越民族后裔,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侗锦、莨布、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饮誉中外,侗族服饰艺术亦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如通道的绣花式芦笙衣,形象古朴、图案神秘。侗族妇女喜扎织锦、挑花头帕。平时爱着宽松型交领左衽上装,宽大挽袖,内系胸襟,用银链吊在颈上,婚后改穿百褶裙。此外,未婚女子的银花冠、儿童背裙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情调。

图 3.23 苗族服饰a(红苗)

图 3.23 苗族服饰b(黑苗)

图 3.23 苗族服饰c(花苗)

图 3.23 苗族服饰d(青苗)

图 3.23 苗族服饰e(歪梳苗)

湖南少数民族服饰是湖湘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文化积淀极为深沉厚重。风格各异的民族服饰是各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民族服饰是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中产生的,是文化生态环境的产物。从深层次去认识、解读民族服饰,对于我们发展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湖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及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从千姿百态的民族服装款式、色彩、纹饰的表现中,又能使我们获得对当代服饰创造与设计的经验、灵感与启示。在湘西吉首、矮寨、花垣、保靖等地旅游,游客欣赏鉴定乡民的装束,易被这“异域风情”震撼,如同徜徉在民族服饰的艺术殿堂,使游客走进湖南少数民族服饰绚烂多姿的世界,去追寻和分享那些少数民族服饰背后的故事。

服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程式化、地域性风采,即是她们爱美之心的率真表象,是一个民族穿戴在身上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意念的载体。因为服饰中凝聚了民族众多的手工艺品种,除挑、绣、染、织工艺以外,还有各类头饰、胸饰、腰饰、手圈、耳圈、项圈的银饰雕琢配件的手工艺制作。这些手工艺从造物技艺到图案装饰以至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地选择利用,从外向到内涵都自成系统,并创造着一个民族千年文化积淀反映出的“天人和谐”之美。这些湘西边陲地域的苗族、土家族、侗族和湘南江华瑶族服饰艺术,应该说是湘楚文明的载体和“活化石”。

三、湖湘服饰文化的开发

湖湘服饰文化应是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的立足之本。服装品牌附加值不仅体现在服装的高新科技含量,同时更应该从文化、低碳、环保、绿色等概念上挖掘出服装的品牌内涵。各民族的传统服饰留给后人的启示和思索是永远的,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美的享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湖湘少数民族服饰的优秀传统艺术,正因其深厚的积淀而有待我们的不断认知传承开发,发挥其在乡村农业文化旅游中的主体作用。各地应充分利用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开展特色服饰时装模特秀节目表演;演员以不同年龄段的本地村民为主,展示特有的地方服饰文化生活。同时,在乡村游主要景点专门安排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进行现场加工表演,以增进游客的认证感和参与活动;开设民俗服饰商店,以供游客挑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足。

经典案例:湖南省湘西非遗资源丰厚,非遗创意产品的开发也方兴未艾。龙山县先后创办7个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和40余家土家织锦工艺坊,全县1500余人从事土家织锦,年产值逾3000万元。花垣县有5000余人从事苗绣、苗画、织锦等工艺品加工制作,产品畅销国内外,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特别是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女包、围巾等系列产品十分走俏。公司关注每个细节,关注基本要素以及创意的源头,通过民族与现代工艺的交叉融合,借用新工艺技术和新设计的表达形式,将民族主题的要素进行重新解构,产品涵盖包、帽、服饰等系列。在短短3年时间里组建了设计部、生产部、销售部等,发展了10多家直营及加盟店,并在多家旅游城市建立了分销点。又如,“买件旅游纪念品,将锦绣潇湘带回家”,张家界、南岳衡山、韶山等地依托旅游景区多角度、多领域丰富特色民族服饰旅游商品种类,用创意传播湖南故事,开发民族旅游商品。

图 3.24 挖掘湖南元素,融入创意设计,实现“点石成金”的湘西民族特色服饰系列产品(a)

图 3.24 挖掘湖南元素,融入创意设计,实现“点石成金”的湘西民族特色服饰系列产品(b)

图 3.24 挖掘湖南元素,融入创意设计,实现“点石成金”的湘西民族特色服饰系列产品(c)

图 3.24 挖掘湖南元素,融入创意设计,实现“点石成金”的湘西民族特色服饰系列产品(d)

作者:陈灿 黄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