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17年后苏联的经济计划和1949年中国的经济计划,都是按照马克思所说有计划按比例办事的。
当时苏联和中国这样作计划工作是完全对的。但是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对马克思的原理(有计划按比例)加以发展,这就导至(致)现在计划经济中出现的缺点。
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
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就是许某些经济是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调节。现在的计划太死。包刮(括)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
这是陈云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手稿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人民共同面临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陈云积极支持和推动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以自己长期领导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深刻分析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着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然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特别需要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的。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引起了争论,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尤为突出。陈云长期领导经济工作,率先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认识和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反复思索,撰写了这篇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西方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实行市场经济,这似乎成为一条铁律。从实践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存在的几百年中,始终实行市场经济;而从苏联开始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然而,1958年“大跃进”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使我们认识到,苏联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做法并不符合中国实际,“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也不能解决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
对于扩大市场作用的问题,陈云20世纪50年代就很重视,并力图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加以实行。党的八大期间,他曾提出过一个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的经济体制构想。这个构想,无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尽管后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开始在党内占据优势,经济建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人为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个构想未能得以实行,但这也成为陈云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最早的探索。
经过“文革”十年破坏和1976年、1977年的两年徘徊中前进,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在这一背景下,1979年3月8日,陈云经过长期的深入思考,在反思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他深入分析指出,1917年后苏联的经济计划和1949年后中国的经济计划,都是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办事的。“当时苏联和中国这样作计划工作是完全对的。但是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对马克思的原理(有计划按比例)加以发展,这就导至(致)现在计划经济中出现的缺点。”也就是说,过去计划工作制度的主要缺点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市场调节这一条。带来的后果是:计划权力太集中;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计划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地方对建设太热心,真正机动的财力太少;忽视价值规律,人们思想上没有“利润”概念。陈云在对有计划按比例的理论来源、作用、弊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是有益的补充”。“问题的关键是,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是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两种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弄清这两种经济在不同部门应占的不同比例。”另外,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很大的比重。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地增加”。陈云指出,应当宽严并举,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综合平衡。这一思想已包含着把计划与市场都看作有益于经济发展手段的思想因素。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文字形式论述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最早文献,对推动全党解放思想,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的主要观点为基础确定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改革方针,是党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篇重要文章,首先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内部刊物《文献和研究》上发表,题为《计划与市场问题》,引起极大反响。它的发表,对当时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篇文章后来收入了《陈云文选》。
改革开放首先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陈云关于计划经济下要有市场调节的思想,在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僵化认识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得到了全党的赞同。
197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叶剑英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发表讲话,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年的历史,提出“我们一定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同逐步提高几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充分发挥我国现有企业的作用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年11月,邓小平在接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2年4月,他在一次谈话中又说:“最重要的,还是陈云同志说的,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市场调节为辅,全国一盘棋,主要经济活动都要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三位老一辈革命家不谋而合,共同把目光投向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上来。在党中央的倡导下,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初见成效,人民群众也广泛地发挥聪明才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悄然兴起。据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回忆,在一次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他到主席团休息的地方对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起了包产到户,看怎么办?陈云回答,我双手赞成。
1982年4月3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对陈云的经济体制改革观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经济体制改革还只是试点,“最重要的,还是陈云同志说的,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市场调节为辅”。9月,党的十二大在北京举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观点,被写进了十二大政治报告。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对此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85年,陈云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道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作者:孙东升 蒋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