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立志奔革命,真金何惧烈火焚,赣北英名史彪炳,苍松屹立浩气存!”这是献给一位革命英雄的诗,他的名字叫王奇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白区和苏区都留下了战斗足迹,为党和人民献出了碧血丹心。
王奇岳(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王奇岳,原名王守谟,1896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綦江县隆盛乡(今重庆市綦江区隆盛镇)。他从小向往实业救国,立志到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挽救民族危亡。1919年,他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经过半年的学习,他取得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名额,并与邓小平等80多名同学乘船西渡,到达法国巴黎,进入蒙达维公学学习。
1922年,王奇岳在周恩来等人影响下,积极学习进步报刊和马克思主义书籍,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他还加入了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创建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与他们共同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经组织安排,王奇岳转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白区的中共党组织需要进行清理整顿和加强领导,王奇岳奉命回国工作,并担任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后湖北省委机关遭敌人破坏,党中央派王奇岳去天津中共顺直省委开展革命斗争。
由于“立三路线”的影响,中共顺直省委领导存在“左”的倾向,致使一些党组织暴露,遭受敌人破坏。但王奇岳为人谨慎、虑事周密,在他担任省委秘书长后,省委工作的保密程度有很大提高。有一次,他去一个联络点接头时,突然遇到前来搜捕共产党的特务,在场所有人都被特务逮捕。他们被押到军警督察处听候审讯时,王奇岳混在人群中,十分机智地把身上的长袍马褂脱下来,与一个卖油的小贩换了衣服。轮到特务审讯他时,他从容地自称是卖油的。敌人问:“你既是卖油的,为什么跑到共产党机关里去了?”他佯装不知情:“我是去要账的呀!”特务见他的穿戴确实像一个卖油的小贩,看不出半点破绽,训斥了一顿,便把他放了。他出来后,穿过大街小巷,见无人跟踪,又迅速返回家中安排有关人员转移隐蔽。
1929年5月,由于省委委员王藻文、李德贵叛变,中共顺直省委和天津市委遭到破坏,特务们在机关收发室布下埋伏,王奇岳等23名省委成员被捕。特务将王奇岳等人送到国民党天津市公安局关押,对他们严刑逼供。审讯中,王奇岳坚持说:“我叫叶玉文,是刚从上海来天津投考南开大学的。”他以朋友介绍为由,称自己仅是在此寻找住处,与其他人并不相识。一同被捕的陈涤云叛变投敌,并供认王奇岳是中共顺直省委秘书长。特务对王奇岳施以酷刑,王奇岳始终坚称不认识陈涤云,特务拿不出更多证据,只好以嫌疑犯的罪名继续关押他。
一个月后,毫无收获的特务们不得不把他移交给国民党河北省高等法院天津分院审理。中共顺直省委暗中安排自己的律师为王奇岳等人辩护,并把法庭当作战场,充分揭露特务非法逮捕无辜群众、野蛮凶残施以毒刑等罪行,激起了旁听席上正义的新闻记者和开明人士的愤慨。天津分院唯恐事态扩大,只在形式上审讯了王奇岳等人,便把他们关押到河北第三监狱前所。
河北第三监狱前所条件极差,牢房内外臭气熏天,伙食是发了霉的小米饭,体质差的人根本活不下去。王奇岳与彭真就以人道主义为由,向监狱提出抗议,要求改善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他们还向这里的普通犯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宣传革命道理。这些举动引起了反动派的担忧,于是他们将王奇岳等人转移到后所关押。为了进一步开展“反虐待、争生存”的斗争,彭真、王奇岳等人在河北第三监狱后所建立起共产党秘密支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狱中斗争。
1930年6月中旬,中共党员魏振华在狱中被折磨致死,王奇岳悲愤万分。狱中秘密支部立即向监狱当局提出开追悼会,并提出“去掉脚镣,白天开放牢门”等八条要求,但遭到拒绝,于是他们决定于7月2日开展绝食斗争。第一天绝食后,特务即把彭真、王奇岳等20多人转到天津陆军监狱关押,采取欺骗拉拢、分化瓦解的伎俩,妄图各个击破,然而大多数共产党员都坚不吐实。同时,监狱外的党组织通过媒体报道了狱中情形,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声援。最终,天津市公安局长曾延毅为防止事态扩大,逐次答应了他们提出的大部分要求,绝食斗争基本获得胜利。然而,在王奇岳刑满后,天津市公安局以他参加过绝食斗争为由,仍然将他拘留,直至1930年8月才将其释放。
1932年冬,王奇岳到达闽浙皖赣苏区,担任闽浙皖赣省委秘书长,协助苏维埃主席方志敏工作。1934年11月,方志敏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王奇岳等人随同新红十军第三十师进行了保卫红色苏区的战斗,但因敌众我寡,苏区的中心地区被敌人占据,整个苏区失去了统一领导,各地相互失去联系,信息隔绝。王奇岳在代理省委书记关英的率领下,以德兴为中心进行游击战,不断地打击敌人。不幸的是,1935年在磨盘山战斗中,王奇岳英勇牺牲。
【点评】
王奇岳同志无论在白区还是苏区工作,始终保持昂扬的革命斗志,恰如苍松屹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奇岳同志,始终保持革命斗志,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砥砺奋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供稿: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