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重庆红色故事(第二辑) | 王维舟:开药房的红军军长

发布日期:2020-09-28 17:31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川陕苏维埃边区城口县的坪坝大梁是一个经常发生虫灾、干旱、畜禽瘟疫等灾害的地方。由于环境恶劣,这里的人民生活异常困难,但凡染上恶疾,多因交通不便、没钱医治而只能听天由命。然而就在1934年,这里开设了一家药房,名叫“坪坝工农红军药房”,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家药房经常免费为穷苦人家看病抓药。乡亲们一时好奇,究竟是谁有这么大的善心呢?这个人就是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

王维舟(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王维舟1887年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经受辛亥革命的洗礼,孜孜不倦地找寻救国救民之路。1920年5月他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被批准转入中共,因此被人称为“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

1934年,王维舟带领红三十三军九十九师二九五、二九六、二九七3个团来到城口县,在庙坝、坪坝、县城一带活动,积极建立苏维埃政权,壮大群众武装力量。他了解到城口县的坪坝大梁灾害严重,人民生活极苦,于是他开始思考并筹划办个红军药房。可是,办药房,先得有资金垫底呀,这资金从何而来?有乡亲告诉他,坪坝场上有个药房,周围乡下还有两三个药铺,可那都是大地主蔡益开办的,乡亲们都看不起病。王维舟寻思着:对,就拿这地主药房开刀!

很快,王维舟主持召开了区乡苏维埃干部会,并以坪坝苏维埃政府名义,当着众人的面没收了蔡家药房和药铺。接着,红军战士们又采集了一批中草药,联系了民间中医,随后便在坪坝街上关庙巷子开设了一家药房,免费为贫苦农民治病,王维舟还亲笔题写了店名“坪坝工农红军药房”,贴在墙上。

可是说来也怪,鞭炮也放了,牌号也亮出来了,药房开张后一连几天并没有多少人前来看病、抓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王维舟不得其解,开始心急了。于是,他和红军指战员们找来村里熟悉情况的老乡聊天,才得知原委:大家何尝不想到红军药房来啊!只是受到了土匪头目的狗腿子、大地主蔡益的小舅子等人的撺掇威胁,人们都不敢到药房来。王维舟了解情况的同时,老乡们也表示要支持红军药房,他们分头邀约,想为药房搞个开市大吉,做个牌匾挂起来。

正当红军组织人员进行准备的时候,王维舟收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王家人素来和睦,一笔难写两个‘王’字,只要药房散伙,日后定多方便……”原来是当地土匪头子王棒老二写给他的,王维舟的神色顿时严肃起来,更坚定了信心——这药房,一定要开!

药房挂匾那天,周围四邻的群众来了个大早。王维舟亲自挂上红字横匾。之后,他转过身,望着眼前一张张亲切而熟悉的面孔,诚恳地对大家说:“……今天药房挂匾,是件喜事,可我王维舟眼泪水包不住啊!我王维舟也是药乡人,也是苦命人呐!天王老子讨嫌我这号人,国民党反动派、王棒老二恨我这号人,这是为啥呢?因为我们共产党、工农红军和穷人心连心,亲亲的亲人啊……”他接着说:“在大巴山药乡,哪根藤蔓不是药?哪片草药不治病?我们药乡人心肠好、心眼灵,有的是气力,有的是草药医生,我们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一番话,真是说到老乡们的心坎里去了。

从那以后,坪坝场的红军药房里人来人往,一天天兴旺起来。周围的人也赶来看病、拿药、话家常……小小药房,成了红军和百姓交心的窗口。有了红军撑腰,土匪也不敢随意造次。不久,这一带的传染病“鸡窝寒”不再肆虐,老乡家孩子的干疮也被根治了。渐渐地,红军药房的盛名远近传扬,红军被大家称为“救命活菩萨”。

【点评】

王维舟在城口的故事是对“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党员都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供稿:高大红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