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 学习情境六 棉、烟及糖料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任务2 烟草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0-06-02 16:04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烟草病虫害历来是影响烟草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控制烟草病虫为害,保障烟叶生产也始终是烟叶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气候的变化,烟草病虫、草害的发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在重庆烟区主要表现为根茎病害和叶部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暴发,造成严重损失,影响了烟农的经济效益和种烟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掌握烟草常见病虫害的特征并能识别,了解其发生规律;能够制订合理的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能根据本地烟草病虫害的发生种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关知识

一、烟草黑胫病

烟草黑胫病又称烟草疫病,烟农称为“黑秆疯”“黑根”“乌头病”,是世界烟草生产中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烟草的主要病害。中国各主要产烟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并多与烟草青枯病混合发生,故为害更为严重。平均发病率为5%~12%,严重田块发病率高达75%,甚至造成绝收。

1.症状识别

烟草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主要为害移栽后的大田烟株。苗期发病常引起“猝倒”症状,首先在茎基部出现黑斑,或从底叶发病后再沿叶柄扩展到茎上。苗床湿度过大或多雨天气常使烟苗成片死亡,病苗上长满白色菌丝;气候干燥时,病苗呈褐色干枯死亡。

大田期烟株的根、茎、叶等各部位均可以被烟草黑胫病病菌侵染,但主要侵染茎基部,以根茎部发病为主。发病烟株主要表现为5大症状:黑胫、腰烂、穿大褂、碟片状、黑膏药。感病烟株的茎基部出现黑褐色凹陷病斑,并迅速纵向和横向环茎扩展,严重时黑斑可环绕整个茎基部,病斑可长达0.3~0.7m。病原菌侵染茎基部后,很快向髓部扩展,病株叶片自下而上依次变黄,大雨后遇高温烈日全株叶片突然凋萎变黄。中下部叶片受病菌侵染时,形成直径可达4~5cm圆形大病斑,当叶部发病后经主脉蔓延到叶基部或病菌侵染叶腋,即可造成茎中部腐烂。纵剖病茎,可见髓部变为黑褐色,干缩呈碟片状,碟片之间有白色菌丝。

2.发病原因

病原菌为寄生疫霉烟草致病型Phytophtora parasitica Breda de Haan var. nicotianae Waterh,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菌丝无色透明,无膈,有分枝。孢囊梗分化不明显,菌丝状,从气孔伸出。孢子囊顶生或侧生,梨形或卵圆形,顶端有一乳突,在条件适合时产生5~30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椭圆形或肾形,侧生两根不等长的鞭毛。(见图6-2-1)

3.发病规律

厚垣孢子或休眠菌丝体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可存活3年左右。带菌的土壤、粪肥及灌溉水是烟草黑胫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其次为带病烟苗。病株上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可引起再侵染。烟草黑胫病菌主要集中在距土表0~5cm的范围内活动,通过伤口或直接侵入,侵染部位主要是茎基部。烟草黑胫病以土传为主,风雨、流水、灌溉水、粪肥、病土、病苗、农事操作等都是其传播途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烟苗调运、农事操作等人为方式传播。

烟草黑胫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其发生流行与温度、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平均气温24.5℃~32℃最适合病菌侵染,28℃~32℃发病最快,低于20℃很少发病。湿度是烟草黑胫病流行的限制因子,雨后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3~5d,田间就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全年第一场大雨(雨量在40mm以上)后7d左右烟草黑胫病开始流行。在烟株现蕾前雨量大,则病害加重。连作地发病重;黏土,低洼,排水差的田块发病重;土壤中钙镁离子多,高氮低磷情况下发病严重;农事操作造成伤口多,发病严重;线虫及地下害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重。

4.防治技术

(1)抗病品种的推广使用。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烟草黑胫病最经济有效的根本措施,我国生产上推广种植NC89、NC82、G140、G28、C80、K326、K346、中烟90等烤烟品种。

(2)合理轮作。间隔3~4年的轮作制度可以有效控制烟草黑胫病的发生。轮作的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甘蔗、羊茅草等禾本科作物及山芋、大豆、棉花等作物为宜。烟、稻隔年水旱轮作,一般1年即可有效控制烟草黑胫病的为害。

(3)改进栽培措施,平整土地,起垄培土,挖好排水沟,低洼地起垄栽烟,可防止田间积水,并使地面流水不与烟株基部接触,以减少烟株感病机会。搞好田间卫生,晴天时清除病株及烟株茎部病叶,并带出田外深埋,水沟不要通过病烟地,避免混入病株残体。适时早栽,尽量早育苗早移栽,早栽可以早长,使烟株避过高温多雨季节的感病阶段,以减轻发病程度。

(4)施药防治。在烟苗移栽前对苗进行施药,在移栽时对土壤进行消毒,减少初侵染源。在大田生长期的6月下旬病害始见期,7月上中旬病害流行期施药防治,间隔期为7d左右;防治药剂可选用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霜霉威可湿性粉剂35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2.5%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0%移栽灵乳油1000倍液等,喷淋烟草茎基部和喷灌根部。

二、烟草青枯病

烟草青枯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烟草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烟区普遍发生,其中以广东、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广西东部、安徽南部、四川及贵州局部烟区为害严重,个别年份常常暴发流行,造成毁灭性损失。发病重的地块产量损失达80%左右,已成为毁灭性病害,重庆市每年因烟草青枯病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2000万元。

1.症状识别

烟草青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根、茎、叶都可受害。烟草青枯病最典型的症状是枯萎。发病时期,在晴天中午可见烟株一侧1~2片叶凋萎下垂,而夜间可以恢复,萎蔫一侧的茎上有褪绿条斑,萎蔫叶片仍为青色,故称为青枯病。发病中前期,烟株表现为一侧叶片枯萎,另一侧叶片比较正常,这时拨出根部,可见发病一侧许多侧根变黑腐烂,但另一侧比较正常。随着病情加重,褪绿条斑变为黑色条斑,可达烟株顶部,发病中期枯萎叶片由绿变为浅绿,然后逐渐变黄,大部分叶片萎蔫。有条斑的茎和根部变黑腐烂,直至整株枯死。挤压横切茎部有黄白色乳状黏液,即菌脓。

2.发病原因

青枯病病原菌为茄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E.F.Smith)。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具1~3根单极生鞭毛,偶有两极生。无内生孢子,无荚膜,为好气性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在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菌落为小圆形,表面润滑有光泽,初为乳白色,后变为褐色。病菌生长的温度为18℃~37℃,最适温度30℃~35℃;适宜pH为4~8,最适pH为6.6。

3.发病规律

青枯病菌主要在土壤中及遗落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也能在各种生长着的寄主体内及根际越冬。青枯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是土壤、病残组织和肥料中的病菌。这些病原菌由排灌水、流水、带菌肥料、病苗或附在幼苗上的病土、人畜以及生产工具带菌传播。青枯病病菌在一般条件下是从根部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侵入。因此,在烟草移栽时造成的根伤口、旺生长期根快速生长时因农事操作造成的根伤口有利于青枯病菌的侵入。这些时期应对根部进行药剂保护。

烟草青枯病是高温高湿型病害,在旬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时开始发病,但流行则需有30℃以_上的高温和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相匹配。凡低温多雨或高温干旱都不能使病害发生和流行。地势低洼、土质过黏或沙性过大、偏酸(pH5.5以下)地块发病较重;黏壤土和微酸性地块(pH6.8左右)发病较轻。土壤缺硼偏施氮肥、地下害虫和线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多会加重发病。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定植后多中耕松土病重,定植后将中耕除草改为清沟埋草发病轻。

4.防治技术

(1)种植抗病品种。根据现有品种结构,重病区可尝试种植RGl7、RC11、G80,零星发生区,可改种K326,未发生青枯病的高海拔烟区,可继续种植云烟85和云烟87。

(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采取与非寄主作物轮作,特别是与禾本科作物如水稻进行水旱轮作,可以大大降低土壤中青枯病病菌的数量,是防治烟草青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培育无病壮苗,合理选地和施肥,大田前期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并撒施少许石灰对病穴消毒,不要将病株随地乱扔,以减少病菌传播蔓延的机会。烟叶采收完毕后,将病株连根拔起集中处理,不可将病株还田做肥料用。

(3)药剂防治。对于青枯病的防治,目前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药剂,应及早用药剂进行保护,从移栽时就开始预防。可用1000万单位的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在移栽时结合安蔸水淋蔸预防,每蔸用药液30~50mL,零星发病时灌根1次,7d后再灌根1次,以后根据发病情况再处理1~2次,或用50%DT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在发病始期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3~4次,可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三、烟草病毒病

烟草病毒病是一类在烟草上普遍发生且为害严重的侵染性病害,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在全国各烟区均发生为害,平均发病率在20%~30%,严重年份可达60%~80%,甚至造成毁田和绝收,对烤烟品质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是限制烟草优质、高效、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1.症状识别

该病在烟草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烟株感病后,表现为整株症状,因引起该病的病毒种类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及存在不同病毒复合侵染现象,症状表现有差异。发病初期新叶叶脉变浅,形成明脉,对光看呈半透明状;后蔓延至整个叶片,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褪绿面积大的称为花叶。若花叶叶片厚薄不均,形成泡状突起、叶片皱缩扭曲畸形、叶片细长状,叶边缘有时向背面卷曲的称为重花叶。幼苗感病后,植株节间缩短,明显矮化,不能正常开花结实。

2.发病原因及发病规律

引起我国烟草病毒病的病毒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Y病毒(PVY),其次是烟草蚀纹病毒(TEV)、烟草环斑病毒(TRSV)等。

TMV寄主范围广泛,有极强的存活能力,土壤中的病残体(碎烟茎、叶及残根)中的病毒可存活两年以上,TMV的传播途径为机械摩擦,蚜虫不能传毒。田间的农事操作,如移苗、抹杈均可传毒。CMV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传播途径为蚜虫和机械摩擦,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传毒时间为30~60s)。越冬寄主为油菜、蔬菜和多年生杂草。PVY与TMV、CMV等混合发生时会表现出严重的坏死症状。PVY主要在马铃薯块茎及周年栽植的茄科作物上越冬。自然条件下,主要靠烟蚜为主的多种蚜虫传染,也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染。烟田蚜虫数量多、烟株幼嫩、移栽后气温较高、天气干旱和遮阴条件下,病害发生严重。尤其在烟草和马铃薯等蔬菜混种的地区或地块发生严重。

适于烟草病毒病发生的温度一般在20℃~30℃,温度过高往往会导致隐症或症状不显著,当温度降低后又会重新产生症状。旺长期前后出现温度的波动,如持续25℃~28℃高温一段时间后再突然下雨或浇灌,田间小气候变化,温度下降,导致寄主抵抗力降低,往往使烟草病毒病症状加重。种植在低洼或遮阴地块的烟草,症状往往较重。大风天多,叶片相互摩擦也能够造成病毒病在田间传播。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烟草病毒病发生重。研究表明,近年来,烟草生产上病毒病害的发生往往是以两种以上病毒混合侵染为主。

3.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耐)病品种是防治烟草病毒病有效的措施,如中烟98、中烟101、NC89等品种抗性较好。

(2)加强栽培管理。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并远离温室、大棚和露地栽培的茄科作物,防止传毒;对苗床和苗床土进行消毒;在进入苗床或大田前要用肥皂水洗手消毒;在进行苗床或田间操作时对使用工具均应严格消毒,特别要注意对剪苗工具的消毒。氮、磷、钾肥合理配比,适当提高钾肥用量,以提高烟株自身的抗病性;设置防虫网、地膜覆盖等方法驱避蚜虫防病。

(3)在发病初期或已发病田块,应立即采取药剂防治。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好的抗病毒制剂主要有22%金叶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5%植病灵II号6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50倍液以及病毒特等。

四、烟蚜

1.发生及为害情况

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俗称蜜虫、腻虫等,是世界性分布的害虫种类,我国各烟区均有发生,是烟草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烟蚜的寄主植物十分广泛,主要有十字花科、茄科、蔷薇科、菊科、豆科、藜科、旋花科等植物。

烟蚜的成蚜、若蚜均喜聚集在烟株嫩叶、嫩茎、嫩蕾、花、嫩果上,以其口器刺吸取食植物汁液。为害严重时,造成烟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皱缩,果实干瘪,初烤烟叶缺乏光泽,难以回潮,且易破碎,化学成分发生不良变化,从而导致烟叶品质低劣。另外,烟蚜分泌的蜜露可诱发煤污病,使烟叶表面变黑、叶柄发脆、腐烂。除直接为害烟草外,烟蚜还传播多种烟草病毒病,如黄瓜花叶病毒病、马铃薯Y病毒病等,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大于其直接为害。

2.形态识别(见图6-2-2)

(1)有翅胎生雌蚜:体长2mm左右,头、胸腹及尾片黑色,腹部颜色变化大,其背面中央有1个大型淡黑色斑纹,两侧各有1列小斑。额瘤明显,向内倾斜,触角共6节,第3节有9~17个感觉孔排成一行,腹管长,末端有缢缩,尾片圆锥形,着生3对弯曲的侧毛。

(2)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mm,近似卵圆形。体色多样,有光泽,触角第3节无感觉孔。

3.发生规律

烟蚜每年发生的世代数因生态条件的差异而不同,黄淮烟区每年发生24~30代,西南、华南烟区30~40代,东北烟区10~20代。在西南华南烟区及北方温室内,烟蚜终年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

烟蚜具有明显的趋嫩性和避光性,有翅蚜对黄色呈正趋性,对银灰色和白色呈负趋性。烟蚜活动的适宜温度为12.5℃~26℃,最适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0%~88%。高温干旱、天敌少有利于烟蚜发生。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蜘蛛、寄生蜂(菌)如蚜茧蜂和蚜霉菌等。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及时打顶抹梢,恶化烟蚜的食物条件,但必须注意将所打掉的有蚜枝、芽带出烟田处理。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麦烟套种、银灰色地膜覆盖等措施,以减轻烟蚜的为害。

(2)生物防治。可在烟草生长期间,释放蚜茧蜂或保护、利用其他天敌控制烟蚜。

(3)化学防治。当单株蚜量平均100头时可喷药防治。可用的药剂有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乳油2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2500倍液。上述药剂中,抗蚜威对瓢虫、草蛉等天敌很安全,但不能兼治烟青虫等其他害虫。

五、烟青虫

1.发生及为害情况

烟青虫又名烟草夜蛾、烟夜蛾、烟实夜蛾,是一种世界性的烟草害虫,国内各烟区均有分布,其中以黄淮烟区,华中烟区,西南烟区的四川、贵州等地发生较重。

烟青虫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约70余种,主要为害烟草、辣椒。为害烟草时,在烟株现蕾前,幼虫取食心芽、嫩叶,使顶芽枯死,形成多次分杈,被害后的叶片出现孔洞、破损,严重影响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大大降低了中上等烟的比例。现蕾后,烟青虫则为害蕾、花和果实,大大降低了留种烟株的种子产量和质量。

2.形态识别(见图6-2-3)

(1)成虫。体长15~18mm,翅展27~35mm,体黄褐色至灰褐色,前翅肾状纹、环状纹和各横线清晰,中横线向后斜伸,末端达环状纹正下方,亚缘线锯齿参差不齐。后翅黄褐色。

(2)卵。扁圆形,底部平,初为乳白色。

(3)幼虫。共5~6龄。初孵为铁锈色,体长约2mm,后体色变化较大,有青绿、黄绿、红褐、黑褐等色,体表较光滑,体背有白色点线,各节有瘤状突起,上生黑色短毛。前胸侧气门前下方1对毛的连线远离气门的下缘。

(4)蛹。长17~21mm,纺锤形,最初为深绿色,后变为红褐色。腹部末端有两根平行直伸臀刺。腹部第5~7节背面与腹面有7~8排比较密而小的马蹄形刻点。

3.发生规律

烟青虫每年发生的世代数因地而异,在四川、重庆等地每年发生4~6代。烟青虫在各地均以蛹在土中7~13cm处越冬,一般在4月底至6月中旬越冬蛹羽化为成虫。烟青虫成虫多集中在19:00至深夜1:00羽化,羽化出的成虫白天潜伏在烟叶背面或杂草中,夜晚活动;对糖蜜气味、半萎蔫的杨树枝把趋性较强,并有一定趋光性。成虫需取食花蜜以补充营养。成虫羽化后1~3d内即可交配产卵,卵多散产于烟株中上部叶片正、反面绒毛较多的部位,也可产于嫩芽、嫩茎、花果及萼片上。一般每叶产1粒,少数产2~3粒。烟株茂密或杂草丛生的烟田,卵量极大,产卵量为400~800粒。

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然后分散活动。初孵幼虫昼夜活动,咬食嫩叶成小孔眼,3龄后白天潜伏在叶片下,夜晚及清晨取食叶片、嫩蕾、嫩茎、嫩果等,此期的幼虫食量大、为害重。幼虫有假死性及自相残杀的习性。幼虫一般分为5个龄期,老熟后不食不动,身体皱缩,1~2d后入土做蛹室化蛹,入土深度为3~5cm,越冬蛹入土深度为7~13cm。

烟青虫发育适温为21℃~28℃,相对湿度都在70%以上。在地势低洼、植株茂密、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棉铃虫和烟青虫都发生严重。在成虫发生期蜜源植物丰富,成虫补充营养充足,则产卵量大,发生就严重。

天敌对烟青虫的消长有一定控制作用,烟青虫的天敌很多,寄生卵的有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等。寄生幼虫的有齿唇姬蜂、螟蛉绒茧蜂等。此外,还有捕食性天敌如草蛉、瓢虫、胡蜂、蜘蛛等。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冬春及时耕翻土地,通过机械杀伤、恶化越冬环境、增加天敌取食机会等,达到减少越冬蛹的目的。及时打顶抹杈,可以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减轻为害。

(2)物理防治。在幼虫为害期,于阴天或晴天的早晨到烟田检查心叶及嫩叶,在新鲜虫孔或虫粪附近找出幼虫并杀死。或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在成虫盛发期可采用杨树枝把、黑光灯、高压汞灯或性诱剂进行大面积统一诱杀。杨树枝把的设置方法:取10~15枝两年生半枯萎杨树枝(长60~70cm)捆成一把,竖立在田间地头,高出烟株15~30cm,用量为7~10把/亩,每天日出前用网袋套住枝把捕捉成虫。杨树枝把每周需换1次,以保持较强的诱虫效果。

(3)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有条件时可人工繁殖赤眼蜂、草岭,或助迁瓢虫、蜘蛛等。利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Bt制剂(每克含1亿活孢子)1000倍液喷雾,或3.5%苦皮素乳油2000倍液、1.8%虫螨克乳油3000倍液喷雾。利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时,应结合预测预报在卵孵化盛期喷施,并注意喷雾要均匀、全面。

(4)化学防治。在卵孵化初期可用以下药剂防治: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500~800倍液,或5%功夫乳油2000~4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2000~40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2000~4000倍液,或10%氯氰菊醋乳油2000~4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

任务实施

(1)结合教师讲解及对标本的仔细观察,识别烟草常见病虫害并能描述其特点。

(2)选择害虫发生较重的田块,调查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为害情况及特点,形成调查报告。

(3)根据调查结果,制订综合防治方案。

(4)认真撰写实训报告。

项目学习评价表

练习题

1.烟草黑胫病的田间症状有哪些?如何进行防治?

2.阐述烟草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如何拟订综合防治方案?

3.烟草病毒病的田间症状有哪些?如何进行防治?

4.描述烟青虫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5.如何根据烟蚜的发生规律进行有效防治?

(作者: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