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
一九八三年国庆节书赠景山学校
邓小平一生赠言、题词很多,但三卷《邓小平文选》中只收录了两篇邓小平的题词,1983年为景山学校的题词就是其中一篇。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在题词中提出了教育“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就题词本身来说,落款上有两个细节耐人寻味:一是时间为“一九八三年国庆节”。其实邓小平的题词是9月9日就写好的,9月10日就送到景山学校了,但是他特地写上“国庆节”,体现了邓小平把教育放在关系国家未来的重要地位。9月30日,《人民日报》在报眼的显著位置上单独刊发了邓小平的题词,并在头版报道了邓小平的题词和景山学校的改革,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和讨论。
二是专门写到“书赠景山学校”,以“书赠”二字表示正式和尊重,体现了他一直以来尊师重教的精神。
就题词的内容来看,“三个面向”虽然是给景山学校的题词,但它是针对整个教育工作的。1977年以来,邓小平对教育工作有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入发展和高度概括,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提出的在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从全局性、战略性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看待现代化与人才、教育的辩证关系。
“三个面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基础是“面向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向现代化”就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对教育总的要求,是教育价值的基本取向。教育必须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邓小平始终把教育和科技工作看作我国现代化建设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4月,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更有效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他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命运的高度,提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他认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选择科技和教育作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突破口,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他率先否定了“两个估计”,正确认识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使教育战线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随后,邓小平还决策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提出建立学位制度和学术、技术职称制度,提出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是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提出有条件的重点大学要办成教育和科研两个中心,提出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等一系列思想。邓小平对教育战线大力拨乱反正并亲自抓教育工作,使我国教育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教育要面向世界,是要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采取开放的态度,发展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创新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邓小平清醒地看到,教育和科学方面,存在一个后继人的问题。我们损失了20年或者30年时间。我们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
邓小平强调对外开放,提倡“拿来主义”。他要求,不仅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要大力提倡学术讨论和交流。现在我们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实行“拿来主义”。要引进一些研究手段,更新一些研究方法。并指出,引进外国的东西“还是一用二批三改四创”。
邓小平支持增派留学生出去和请专家回来的意见。他说:
“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只是派十个八个。”他肯定杨振宁、李政道的意见,请真正爱国的想把中国搞好的专家学者回国讲学。他说:“派留学生,请人来讲学,花点钱。”还指示:“为愿意回国的科学家修幢楼,二三百人花个二三百万,我批。”随后又指出,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
邓小平提出要用对外开放的办法解决教材问题。他指出:
“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材一定要吸收世界先进的东西”,“要把外国教材搞进来。从最先进讲起就是简化”。邓小平还指出:“看来,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当然,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他明确要求,要进口一批外国教材(自然科学的),要结合本国的国情编写教材,要组织一个很强的班子,编大、中、小学教材,以后就按新教材来上课。
按照邓小平的意见,1978年中央拨出10万美元专款,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大、中、小学教材。至1978年2月,我国进口的外国教材已达2200册,其中大学教材占65%。2月10日,邓小平又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力量以编写好教材的报告上批示:“编好教材是提高教学的关键,要有足够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经过两年努力,基本上落实了邓小平的要求,编辑出版了反映现代科学先进水平的,供大、中、小学使用的各种新教材。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要求今天的教育着眼于明天的中国和世界,着眼于我国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着眼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准备好各类人才。
邓小平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度提出要重视教育。他在1977年8月8日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邓小平强调,教育是决定民族未来的根本大计。“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三个面向”的题词是为教育战线题写的,但其重大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领域。它实际上是在呼唤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应该具有的新观念、新状态和时代精神。它深刻揭示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给党历来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成为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指导方针,同时对新时期各方面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孙东升 蒋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