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生活 > 巴渝文化 > 正文

重庆梁平:铁匠的花火记忆

发布日期:2021-01-22 16:38 来源:“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

“叮叮当当……”漫步在重庆市梁平区和林镇和清社区的老街上,人们经常会听到一阵阵有节奏的打铁声,从打铁铺中传出,熟悉而又久远。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打铁位居其列,是因为铁匠每天在高温的火炉边炙烤,同时要下重劳力,工作极为艰辛。随着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打铁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位于和清社区的这家打铁铺却从解放前延续至今。

周代忠(右)与亲戚,一人掌钳,一人锤打,配合十分默契。(摄影:向成国)

循着打铁声推门而入,只见两名打铁匠正站在火炉旁不停地捶打铁器。负责掌钳的名叫周代忠,外号“周铁匠”,今年52岁,正是这间打铁铺的第二代主人。负责抡锤子的是周代忠的亲戚,亦是他的好搭档。他们正在打制一把姜夹子,这是种姜的必备工具之一,也是如今打铁铺卖得最好的产品。

周代忠介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锄头、菜刀、砍刀、镰刀等农具是当时打得最多的铁器。随着当地产业的调整,生姜逐渐成了主要产业之一,姜夹子的需求日益旺盛。为了适应市场,10多年前,周代忠开始制作姜夹子。由于技艺精湛,他制作的姜夹子不仅在当地及临近乡镇畅销,还吸引了不少周边区县的农具商贩前来购买。

周代忠正在整理铁制成品。(摄影:向成国)

交谈时,周代忠从头到尾施展了一遍打铁技艺。首先,将点燃的煤炭放入火炉中,在鼓风机的加持下,火苗噌噌往上窜。紧接着,周代忠从一堆钢材中选取出一根钢条,夹进火炉,扭过头讲解道:“打铁得选取优质钢材,将其放进火炉高温加热,这一步全凭经验掌握。若是温度过高伤材质,过低则不能成功打造。”

     周代忠把钢条材料烧至通红。(摄影:向成国)

10多分钟后,钢条烧得通红。周代忠用火钳取出,放置在空气锤下方,一只脚踩在空气锤控制杆上,快速操作。空气锤有节奏地敲打火红的钢条,这一步用行话来讲叫做“打毛坯”。“以前打毛坯都是人工抡锤子打,制作一把姜夹子得反复捶打2个小时,费力得很。5年前,我从外地买回了这个机器,现在只需要20分钟便能轻松快捷地将其初步锻造成型。”周代忠说。

空气锤有节奏地敲打火红的钢条。(摄影:向成国)

姜夹子的毛坯打好后,周代忠再次将其放入火炉中加热。接着,用铁钳夹出放在砧镫上,人工反复锻打,使其平整光滑。这个过程必须由两个人完成,一人负责掌钳,一人负责捶打,这一过程既考验技术又考验体力。

周代忠将铁器毛坯锤打成型。(摄影:向成国)

抡锤子是个纯粹的体力劳动,只需快速击打,将锤点准确地落在铁器上即可,没有什么技术可言。但掌钳不同,哪一锤应该敲打在铁器的哪一部位,掌钳者都必须烂熟于心,手腕还要不停地翻动,不断调整角度和方向。如何使得铁器更加规则,厚薄有致,这着实考验一个铁匠技艺的纯熟度。

锤打。(摄影:向成国)

打制完成,接着便是最关键的一步——淬火。周代忠把灼热的铁件浸入冷水里,伴随着“滋啦”的声音,一阵青烟冒出。他缓缓舒了一口气,说:“淬火会让铁件迅速冷却,使其变硬。如果想要铁件变得更硬,就要反复烧红、锻打、淬火。”

淬火。(摄影:向成国)

淬火后,姜夹子的一部分完成,周代忠取来成品钢板,将接口处进行焊接。待铁件完全冷却后,印上一个“周”字,姜夹子制作大功告成。除了姜夹子外,周代忠还制作菜刀、砍刀等用具,同时,负责售后维修,以满足村民们的生产需求。

待铁件完全冷却后,印上一个“周”字,便于售后维修。(摄影:向成国)

进入21世纪,如今的铁制用具不断采用机械制造,人工铁器时代一去不复返。曾经同周代忠一样的打铁匠,大都在时代的浪潮中转了行,很少有人愿意继承这项手艺。只有周代忠仍在坚守着这门从父辈传下来的手艺,在四季交替中,在错落有致的锤打声中,在铁花四溅的光影中,度过了30多年的打铁生涯。

谈及未来,周代忠表示自己会一直坚守下去,让打铁这项记忆深深地留在这座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