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生活 > 家乡最美 > 正文

重庆:渝中传统风貌街区留住母城记忆

发布日期:2021-09-27 10:32 来源:重庆日报

升级改造后的十八梯。(受访者供图)

青砖黛瓦,房檐上悬挂着红灯笼……这几天,“在渝里”重庆老火锅第三代掌门人邓吉正忙着装修新店。这家店铺位于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内,有着古朴的巴渝民居风貌。9月30日,在经过4年多的全封闭式修复重建后,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将正式开放,“在渝里”也将于同日开张。

渝中区是重庆“母城”,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辖区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当地不断深化文化保护、利用、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内在统一,以十八梯为代表的一大批传统风貌街区提档升级后重新开放,成为传承老重庆人独特记忆的重要载体。

留住记忆中的“白月光”

“‘在渝里’老火锅最早的店就开在十八梯,这里保留着我儿时太多的回忆,现在把店开回来,感觉特别亲切。”邓吉的新店足足有300多平方米,为了与十八梯传统风貌相融合,她特意将店铺装修得古色古香。

十八梯是老重庆人心底的“白月光”。这里连接着渝中上半城商业区与下半城老城区,梯道两侧散布着大大小小的街巷,沿途面馆、茶室、小百货等店铺应有尽有。就像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演绎的那样,旧时的十八梯充满着浓浓的烟火味。

在渝中区,像这样的老街区还有很多。近年来,该区对传统风貌街区进行改造升级,围绕保护与修缮,重塑母城记忆。

“整个十八梯风貌区被分为南北风貌景观带和东西旅游拓展带,在修缮中我们便注意保留原有的街巷格局和肌理,最大限度地复原十八梯历史原貌,将城市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说。

让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

从十八梯出来,记者爬上一道缓坡,再拐过几个弯,一栋白墙、红窗、灰瓦的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出现在小巷尽头。这里地处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小巷入口的标志牌上赫然写着“郭沫若旧居”。今年3月,郭沫若旧居正式开馆。郭沫若生前曾在此工作居住了整整8年。

虽然已临近闭馆,但旧居内仍有不少游客驻足参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恋恋不舍地走出展馆。他说,自己小时候就住在附近的老居民区,打小就听说附近有间郭沫若居住过的旧楼,一直想去看看,可过去邻里街坊也说不出具体是哪一栋。此次郭沫若旧居重新修缮开放,不仅圆了他儿时的梦想,也让他对渝中抗战文化、老城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郭沫若旧居、湖广会馆、中法学校……渝中的街头巷尾隐藏着许多这样的历史文化遗址。据统计,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4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8处,占全市的33%。“在对传统街区进行保护修缮的同时,我们还加强沿街文物及历史建筑的合理开发利用,让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渝中区相关负责人称。

传统街区绘就幸福生活

说起渝中新晋的“网红”老街区,位于魁星楼和洪崖洞之间的戴家巷应该榜上有名。

据记载,戴家巷始建于明清年间,曾是老重庆城北部的贸易集散地,尤其是临江一带商号林立,颇为热闹。

近年来,渝中区在对传统风貌街区升级改造的同时,还将人居环境整治、旅游发展、文化创意等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周边管网、交通、绿化等公共设施,提升老旧小区管理服务水平,让辖区居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记者在戴家巷内穿行,被沿途的彩绘墙所吸引,几位外地游客正站在一幅重庆火锅的彩绘墙前拍照留念。社区工作人员庞羡说,这是他们围绕“渝中母城”与川美合作打造的文化彩绘墙,除了著名的重庆火锅,还融入了吊脚楼、悬崖栈道等重庆元素,在改善外墙斑驳的同时,也达到美化院落的艺术效果。

截至目前,渝中区已拥有十八梯、山城巷、白象街、老城墙片区等9处传统风貌区,通过延续历史文脉,修缮历史文化资源,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记者 左黎韵)

(稿件原载于2021年09月27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