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生活 > 家乡最美 > 正文

重庆彭水:古苗寨迎来新生机

发布日期:2021-12-04 10:18 来源:重庆日报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罗家坨苗寨。通讯员 廖唯 摄

初冬时节,暖阳高照。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梅子垭镇佛山苗寨的一处农家院落里,游客们的欢声笑语让这里显得格外热闹。

“自从寨子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我们家就开起了农家乐,来耍得人多,收入也不错。”厨房里,农家院主人张梅正为客人们准备着晚餐,炉火映红了她的脸庞。

近年来,彭水有许多类似佛山村这样的古苗寨,依托环境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因地制宜开起了农家乐,农土特产品成了旅游商品,吃上了“旅游饭”,古苗寨迎来了新的生机。

苗寨特色美食引客来

佛山苗寨已有500多年历史,寨子里68户260多名村民至今保留着苗族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47幢保存完好的苗族三合院民居,形成一个苗族建筑群落,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形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图画。

梅子垭镇依托佛山寨,充分利用民族发展与保护资金,有效整合发改、扶贫、林业、农业、旅游、水利、交通等配套资金,积极动员群众参与投资投劳,在苗寨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我们明天过来,订一桌餐,记得准备‘金枝玉叶’哟。”张梅一手翻炒着锅里的腊肉,一手接着电话,“好好好,保证准备好!”

电话那头,游客特意嘱咐的“金枝玉叶”这道菜,当地人称“油茶”,其实就是将茶叶放在油锅里煎炸制成的一道菜。

佛山寨民风古朴,保存了不少传统的饮食习俗。类似“金枝玉叶”这样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不仅征服了游客们的味蕾,也成为人们了解苗寨历史文化和民俗风物的一个窗口。

“烂泥塘”成了“金饭碗”

“被薄衣单盐一两,半袋粮食半袋糠。汗流黄土十年后,鸡鸣狗吠谷满仓。”几百年前,罗家先祖筚路蓝缕、开荒辟草,在彭水鞍子镇大山深处繁衍生息,才有了今天的罗家坨苗寨。

初冬的阳光里,沿着寨门前的步道,寻着苗寨深处走去,吊脚楼层层叠叠耸立在山坡上,形态优美、错落有致,青灰盖瓦、白边屋脊,美不胜收。

聚族而居的罗氏族人,曾经受制于闭塞的大山。或许也正因如此,苗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保存和传承。

近年来,罗家坨苗寨打造了苗族文化主题区、农耕文化主题区、田园文化主题区和稻田文化主题区,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村民罗万禄那曾经老、破、穷的祖宅,如今已变成接待游客的农家乐,“每年收入小十万元,日子过得不错。”

“我们对山寨自然村落进行恢复性保护,在保持原本村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发展乡村旅游,把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增加老百姓收入。”鞍子镇负责人介绍,罗家坨曾因贫穷落后和地形如碗口被称为“烂泥塘”,如今已成了当地村民的“金饭碗”。

打造苗俗文化旅游品牌

古树、老房,络绎不绝的游客……在鞍子镇,历经几百年风雨的木瓯水苗寨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木瓯水是典型的苗族民居村落,由多个自然院落组成,2018年被住建部列为全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鞍子镇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思路,在保留村落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苗族民居民俗资源,传承苗族历史文化遗产,打造苗俗文化旅游品牌。

“做梦都没想过,破旧的牛棚能改造成茶馆,变化太大了。”如今,村民任万先最喜欢的事就是在村子和院坝里转转,和茶馆里的游客聊聊天。看着干净利落的院坝,整齐漂亮的村子,他满心欢喜。

通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市级示范项目,木瓯水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村民有了开办农家乐、经营民宿的想法。

目前,寨子里已有精品型民宿2户、提升型民宿12户、其余民房则改造成了保障型民宿,整个寨子一次性能够接待180多名游客住宿。

(稿件原载于2021年12月04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