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奉节段沿岸水清岸绿的美景。(资料图片)(市林业局供图)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古家沱鱼类产卵场,西南大学水产学院科研队员正在采样。(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碧水环绕的丰都兴义镇长江村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资料图片)(市林业局供图)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心。近年来,重庆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焕发新的风采。
“三水共治”
打好碧水保卫战
流水清澈见底,两岸水草丛生,无人机航拍下的大足玉滩水库风景如画。玉滩水库是濑溪河上人工截流而成的一座水库。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水库沿岸还遍布着畜禽养殖、“散乱污”企业,肆意排放的垃圾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水体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发源于大足区中敖镇的濑溪河,为长江上游沱江左岸一级支流,流经我市大足、荣昌以及四川省泸州市。2019年,我市启动了濑溪河流域一体化综合治理,以此为契机,大足区对玉滩水库四周的养殖场、“散乱污”企业进行了取缔、关停,并在沿河区域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等,不断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如今,玉滩水库库心国控考核断面水质总体达到湖库Ⅲ类标准,环库四周重现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
玉滩水库的蝶变是我市推进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一个缩影。
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长江流经我市辖区长达691公里,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容量达300亿立方米。“重庆对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几年,我市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抓手,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用最严格的制度保障,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
聚焦河流突出问题,我市4年连发4道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联合签发的市级总河长令。同时,在全国率先推行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双总河长”制,颁布河长制地方法规《重庆市河长制条例》,统筹推进责任河流治理保护。
以河长制为统揽,我市重点实施了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畜禽水产养殖、船舶码头、农村面源污染等污染防治,开展了“三排”(偷排、直排、乱排)、“三乱”(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整治,提升“三率”(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三大专项行动,从聚焦水里,转变为水岸同治、标本兼治。
入河排污口是连接岸上和水里的关键节点,也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去年,在两江新区和渝北区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的基础上,我市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次级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
“我们加大执法力度,配合无人机、无人船、暗管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对长江干流及次级支流的入河排污口进行了系统性的排查、监测、溯源、整治,截至去年底,已完成排污口整治3499个,完成率达82.9%。”市生态环境局该负责人表示。
铁腕治污守护了碧水清流。自2017年以来,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II类,2021年,74个“十四五”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
治山理水
推动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何从长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把治水与守山、育林、理田、净湖、植草、护鱼结合起来,实现长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修复,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按照“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为肌体”的思路,重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重点水域岸线、饮用水源地,以及三峡库区消落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敏感区域划入保护红线,实施了国土绿化提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修复项目。
7月的梁平双桂湖,碧波荡漾,湖面上不时有飞鸟划过,黄色的荇菜花在微风中左右摇曳,成为夏日最浪漫的风景。
梁平双桂湖是我市第二大城市淡水湖泊,过去因肥水养鱼造成湖底淤泥沉积、水体富营养化,水面漂浮着大量水葫芦,水质一度降至劣Ⅴ类。
“为了还湖以清波,我们对环湖沿线的居民进行了生态搬迁,同时打通河湖水系,构建起生物沟、雨水花园、生境塘、梯级小微湿地等生态屏障,对流入双桂湖的湖水进行层层净化。”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宣教科科长余先怀说。如今,双桂湖水质长期稳定在Ⅲ类,成为鸟类的天堂。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生态修复模式,着力解决了长江重庆段等大江大河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问题。
譬如,结合国土绿化提升,我市启动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通过生态空间挖潜力补天窗、生产空间调结构还林草、生活空间增绿量添色彩,使江河两岸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目前,我市已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66.3万亩。截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5%,排名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与此同时,我市还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实施了“十年禁渔”,依托部门合作、区域联动,形成禁渔合力,持续巩固退捕成果。目前,我市已建立738个高清视频监控点位,组建起1504名护渔队员,12300名网格员,构建起健全的禁捕执法网格监管体系。2021年,全市非法捕捞案件和投诉举报数量“双下降”,非法捕捞得到有效遏制。
随着一项项重点工作的有序推进,我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不断夯实,交出了共抓大保护的优秀答卷。
统筹“三生”空间
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我市还将长江生态保护修复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市提升等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长江两岸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
7月19日中午,丰都三建乡绿春坝村炊烟袅袅,依山傍水的“谢三妹”农家乐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夏季是我们村的旅游旺季,今天中午就来了4桌客人!”老板谢华玲在厨房里烧水、切菜,忙得不亦乐乎。
丰都三建乡地处长江一级支流龙河河畔,这里曾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这几年,当地政府在进行龙河生态治理的基础上,种植了上万亩特色经果林,建设了多个农旅融合、产村相融的精品景点,这让谢华玲尝到了甜头。
立足长江独特的自然禀赋,我市以退耕还林、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石漠化治理等重点项目为牵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巫山,曾是我市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我们就把造林和造景结合起来,大量栽植了女贞、栾树和柏木叶树种,把石头山变为红叶林、风景线。”巫山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郑渝高铁的顺利开通,这些旅游资源将被进一步激活,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以增绿促增收,近年来,我市还在长江沿线大力发展了柑橘、脆李、青菜头等特色农业经果林。放眼长江两岸,到处瓜果飘香,花香四季,康养、民宿、研学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青山变现,绿水流金。
一江碧水不仅鼓了村民腰包,绘就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也推动我市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打造城乡一体化绿意空间。
城在山水间,人在公园中。漫步云阳33公里环湖绿道,清澈的长江水从身边蜿蜒流过,四方井公园、月光草坪、白兔井等景观节点串珠成链,成为市民和游客休憩的场所。
“环境大变样,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打小在附近居住的市民戴静高兴不已。近年来,云阳县围绕库岸环境综合整治,在滨江区域栽种了樱花、三角梅、小叶榕等花卉苗木,打造了一条“骑走跑坐可享,山水花石可赏,文史科艺可品”的生态人文绿带,实现了云阳人“一天的公园、一年的公园、一生的公园”的美好愿景。
以山水为骨架,绿色为基底,我市不断优化中心城区和建成区的绿地布局,搭建起山水相依的绿地通廊,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处处花香”的城市生态。
渝北盘溪河,沿河而建的双层休闲步道绿意盎然,兼具了游憩观光和亲水性;漫步主城江岸,一个个江滩公园、湿地景观为两江四岸增添了美丽风景,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巴山渝水间,一个个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丽家园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链接
渝中区搭建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
两江(渝中段)沿线监管“零盲区”
本报记者 左黎韵
水岸情况被实时传送至大数据平台,一旦发现问题,平台会自动报警。7月20日,记者从渝中区生态环境局获悉,该区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已完成水域AI、水质自动监测站、重点污染源等在线监测数据的集成融合,实现两江(渝中段)和饮用水源地智慧化监管“全覆盖”。
渝中区拥有长江岸线和嘉陵江岸线19.1公里,辖区水域面积3.16平方公里,河流流经大溪沟、朝天门、菜园坝等7个街道。“我们按照水岸同治的原则,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智能识别并预警江面油污、垃圾漂浮物等情况,实现‘两江’渝中段监管‘零盲区’。”渝中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在长江朝天门7号趸船上看到,一台形似绿色柜体的小型水质自动监测站正在进行采样分析,处理后的数据被自动传送至大数据平台,工作人员通过App即可实时查询。“长江、嘉陵江流域水情复杂,传统的人工监测耗时耗力,通过大数据平台,我们能实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渝中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渝中区已在两江流域安装了4个小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在重点水域、重点污染源设置了视频监控设备,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管控体系。接下来,该区还将依托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提升大数据平台的分析、识别、预警的能力,助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稿件原载于2022年07月21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