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生活 > 家乡最美 > 正文

重庆大渡口:百年古桥 品味“时光流淌”

发布日期:2021-01-27 16:57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红胜村北面,跳磴河之水沿着牯牛山和大界坡之间折而向东南,有一处山环水绕的好地方,矗立着一座五墩四孔石梁桥。这座石梁桥有上百年的历史,已被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赛公桥(大渡口区博物馆供图)

石梁桥取名为“赛公桥”,原名“赛弓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南北走向,横跨于跳磴河之上,桥长23.6米,宽4.3米,高3米,每孔跨度3米,占地面积101.48平方米。赛公桥是何人所修?为什么这座桥又有两个名字呢?这还要从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说起。

明末清初,当时四川因战乱、瘟疫人口锐减,清政府于是在大半个中国推行移民政策。一个姓伍的家族长途跋涉,从广东长乐县(今梅州市五华县)迁入四川巴县,来到今天的大渡口区跳磴镇一带居住。

目前,四川及重庆地区保留湖广习俗的地方并不多,伍氏家族的后裔虽然早已不会说家乡的方言,但依然留存着梅州地区的一些客家传统习俗,世代流传。伍氏家族的后人就在跳磴河边开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读继世。

赛公桥名称的由来

“赛弓桥”一名,顾名思义为桥拱的弧度比弓箭还大,中间高凸如弓形,因而得名。该桥建造时,伍氏家族的后人已成为当地的乡绅,伍姓乡绅出面组织,方圆数十里村民自愿捐钱捐物,义务出工,场面如火如荼,蔚为壮观。

不仅如此,这座桥还曾是巴县跳磴场通往龟亭溪入江口的石板小道,和双河桥、跳磴桥、抗家桥、白燕桥、踏水桥、磴子桥等一道,为当时交通要冲。不过好景不长,赛弓桥修好后没过多久,被洪水冲垮,令人惋惜。

被洪水冲毁后,百姓出行受阻,重新造桥又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的。而新的修桥人正是这位伍姓乡绅的儿媳妇,她承继先业,以修桥为己任,自告奋勇,负责筹款。她在主持建桥过程中,每天早上天没亮就起床,受尽艰辛,克服了资金、石料和工匠紧缺的种种困难。凭借出色的组织才能,在乡亲邻里齐心支持和帮助下,终于在洪水到来之前将桥墩安砌完毕。光绪五年(1879年),新修的石桥终于建成,而且新桥比老桥结构更加稳固而坚实,大家都夸赞她修的桥比她公公修得更加美观,更加坚固耐用。于是,当地老百姓便给这座桥取名为“赛公桥”。

为纪念伍姓两代人接力主持修造的石桥,当地老百姓在桥东侧牛古石设立了一块捐资修桥碑,上面曾刻着修桥首事和捐资人的名字,今已不存。而“赛公桥”这个名字,却因为伍氏家族一家两代人接力修桥的故事,成为美谈流传至今。

赛公桥(摄影:张韬)

几次修建风采依旧

据民国向楚《巴县志》桥梁表载:“赛弓桥,跳蹬乡,石材平式七洞,五丈六尺,民国十六年培修。”可知,此桥曾在1927年培修过,到1937年《巴县志》成书时桥还在,其造型石材平式七洞桥。在上世纪70年代,铁道兵部队在跳磴地区修建川黔铁路时,为了铁路建设和农业水利的需要,便在跳磴河下游修建了一座拦河坝及电灌站,用水泵取水灌溉山上的农田,同时将跳磴河边上的赛公桥的老桥加以原址修葺。至今,在赛公桥东侧还矗立着五座高大的石砌铁路桥墩。

赛公桥(大渡口区博物馆供图)

最近的一次(第五次)对赛公桥进行封桥维修加固,是从2012年5月开始施工,到2012年9月施工完成,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赛公桥再次焕发了青春。

如今,一家两代人接力修造赛公桥的故事仍在当地传为佳话,它是中华民族积善积福美德久远流传的见证之一。现在的赛公桥仍然是跳磴河沿途的一座小型公路桥,为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赛公桥对研究大渡口区桥梁发展史和桥梁建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建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