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寒山路,香风正采茶。”清明前后的万盛,各大茶园一派忙碌景象。翠绿青山下,清新茶园间,十指翻飞的采茶人与盎然绿意一同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春景。
若是想避开浩浩荡荡的赏花人群,踏青采茶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随着春茶上世,以采茶为主题的旅游也成为市场上的热门。“采茶游”悄然兴起,为万盛旅游市场增加了一抹怡然的绿意。
定青生态茶园,工人采茶忙。摄影:王泸州
家庭出游采茶受青睐
清明前后,赏花游热度持续升温,面对全区热门赏花地,一些市民另辟蹊径,到青山绿水间踏青采茶。眼下正是新茶飘香之际,在茶园中泡一壶亲手采来制作的茶,别有一番美意。
春茶一般是由茶树越冬后首次萌发的嫩芽叶制成,因充分经历秋冬季节的涵养,春茶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冲泡出来的茶汤滋味鲜爽、香气浓烈,颇受青睐。加之茶树多生长于风景优美的青山绿水间,踏青采茶游成为旅行新风尚。
天气晴好,茶树翠绿。3月13日,万盛经开区农林局、文旅局、重庆黑山谷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1“重庆第一泡·万盛茶飘香”茶之旅活动在板辽湖景区开幕,吸引了众多游客采春茶、观茶艺表演。游客们身挎竹筐,一会儿拍照,一会儿采茶,忙碌不停。现场还有茶园的工人指导:“最好的茶叶是一尖一叶。”
清明假期,市民陈豪带着家人自驾到板辽湖游玩。“家里的老人喜欢喝春茶,每年我都带家人到板辽的茶山采茶。”陈豪说,在青山绿水间采茶,心旷神怡。
“这趟茶园之旅,喝了新茶,学习了茶文化,收获多多。”来自四川绵阳的“90后”游客李娟表示,走进茶园的那一刻,闻到微风中夹着的茶香,心情很舒畅。
根据驴妈妈旅游网发布的数据显示,亲子家庭及情侣健康旅游已开始盛行,采茶游家庭出游的比例最高,达到41.5%。其中,“80后”和“90后”已成为采茶游的主力军,占比分别为38.6%和33.4%。
家长带着孩子体验采茶。摄影:王泸州
深度体验享受慢生活
采茶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文化。时下,采茶游仍然以采茶、品茶为核心,却延伸或叠加了各类其它体验。
在南桐镇民权村的定青生态茶园,只见郁郁葱葱的茶树顺山势层层而上,直至山巅,每一棵茶树顶端新芽点点,为大山披上一件嫩绿的衣衫,工人穿梭茶山采春茶,脸上洋溢着丰收后的喜悦。
“这里可以放风筝、打吊床、喂梅花鹿、捉土鸡、捡土鸡蛋、采茶、参观茶厂、观看茶艺表演等,活动形式多样,总有一款适合你。”定青生态茶园负责人王定兴说,目前,定青生态茶园的茶叶基地1600亩,可为游客提供采茶、制茶、品茶一条龙服务,满足游客的差异化需求。
“不同于传统的采茶体验,我们更加突出观山、采茶、品茶的独特体验。”王定兴说,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定制团队或自驾游客便慕名而来,享受“茶主题”的度假生活。
据悉,为给游客营造更加深度的茶体验,万盛经开区还通过举办采茶节、名茶手工制作技能大赛、茶艺观赏等丰富的茶文化主题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了解万盛茶。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旅游业正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转变,采茶游正是值得推广的优质旅游产品之一,带上家人一起到茶园采下新春第一捧新绿,制作一杯完全属于自己的茶,是别样的悠闲情调,更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茶艺师展示茶艺。摄影:王泸州
以茶为媒游客更尽兴
近年来,一批像定青生态茶园这样的茶旅融合旅游产品在万盛相继出现,以“农业旅游化”为发展方向,将茶叶与旅游、文化融合,形成“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打通了茶业与旅游业的界限,成为万盛不断延伸产业链、探索文旅融合新发展的缩影。
为进一步发展万盛茶文化、塑造生态茶品牌,万盛经开区还通过培育精品茶叶、研发旅游产品等,让采茶游产品日趋丰富。
“养生黑山谷,品味黑山红……”在板辽湖旁的重庆翠信茶叶基地,“黑山红”广告语轮番滚动着。店内,一袋袋包装精美的“黑山红”整齐地陈列在货架上,吸引不少游客进店选购。
七龙茶厂的“天壶”景观。摄影:尹南源
“黑山红”是重庆翠信茶叶有限公司于2016年研发的一款高端新红茶。上市后,该茶叶远销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年销售量达10余吨、产值400多万元。“黑山红”商标成功注册不仅填补了万盛红茶市场的空白,还为万盛名优茶品发展增添了力量。
除了“黑山红”品牌,近年来,万盛还培育出“滴翠剑名”“定青银毫”“景星碧绿”“云雾毛峰”等名优茶品,以满足顾客的差异化消费需求,并多次在国家、省、市及西部地区名优茶评比中获得“陆羽杯”“甘露杯”“三峡杯”奖和优质茶奖。
万盛以茶为媒,走出了一条文茶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文茶旅融合既是茶资源、茶产品综合利用的新方式,也是备受欢迎的旅游新业态。文茶旅融合是以茶为主题、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为内容,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实现文茶旅一体化,成为万盛经开区特色效益农业主导产业。
目前,万盛经开区茶树种植面积达1.6万亩,已发展龙头企业4家,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中小茶场、农户”的产业模式,茶叶成为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年产量达730吨、产值达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