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科技 > 科技前沿 > 正文

解锁“文物医院”中的“黑科技”

发布日期:2021-06-12 10:08 来源:重庆日报

6月11日,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修复师使用高科技仪器给出土的青铜器除沙。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6月11日,市民们在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使用VR技术观看白鹤梁修复过程。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我市首座大型“文物医院”正式开张了!6月11日,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揭牌暨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展仪式举行。

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于2018年12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2021年5月建成,总投资约1.61亿元,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长江水利委员会、重庆市三峡后续工作领导小组编制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旨在满足三峡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的迫切需要,提升重庆文物修复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文物保护功能。同时,它还是落户重庆的中国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文物保护装备的研发平台、陈列展示平台、研究实施单位三个角色的任务。

“身临其境”观看文物修复

这座“文物医院”的“手术内容”主要有金属器、陶瓷器、书画三大类别。观众在基地可参观三部分内容:《世纪工程国家行动——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集中展示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成就,以及为此付出30余载艰辛努力的文物工作者的卓越贡献;数字体验馆以三峡出土文物、文物保护科技为基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科普文物保护知识;《再现光华——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科普展》分为文物科技保护知识科普和文物保护修复现场展示两个部分。公众不仅可以通过玻璃窗观察文物修复师正在进行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还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身临其境”地观看文物修复师如何工作。

公众可通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免费参观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

文物修复中的“黑科技”

作为我市首座大型“文物医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修复师们每天都在上演化腐朽为神奇、让古老文物再现光彩的故事。6月11日,重庆日报记者在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了解到,这里既配备了多个高精尖的“黑科技”设备,能够精准分析老古董的构成成分。

在基地三楼,记者见到了价值200万元的“大块头”——拉曼光谱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工作人员孙存冲介绍,这是他们最昂贵的“黑科技”设备。它操作简便、测量高效准确,可以快速检测出文物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另一个“黑科技”设备是X射线荧光光谱仪,它可以准确地对文物样品的元素种类、含量等进行检测,比如该文物含的铜、铅各占比多少。

基地还有一台超景深显微镜,能够呈现文物三个维度的微观形状,比如纺织物的纹路、钱币凹凸的程度等等,都可以精准展现出来。

文物修复还有“土工具”

除了高新技术设备,文物修复师们还会用到不少“土工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他们自制的。

不同型号的榔头、C形钳、手术刀、电焊枪……走进基地的金属器修复室,这些“土工具”会让人以为走进了电焊车间。文物修复师赵晓宇告诉记者,榔头是用来给文物做补配的配件用的,手术刀则是用来除锈的,这些都需要他们进行手工操作。

赵晓宇还向记者展示了满满两个箱子的木块,这些木块有的是半圆形、有的是长条形,没有两件是完全相同的。

“它们都是在做文物矫形时用的,每一件文物变形程度不同,需要的矫形工具也不同,根据具体要求制作。”赵晓宇笑称,不少文物修复师都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

记者 兰世秋 赵迎昭

(稿件原载于2021年06月12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