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举办2021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提供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工作岗位1100余个,吸引了众多求职者。(视觉重庆通讯员 赵杰昌 摄)
家政服务分工越来越精细,图为从业人员展示家庭清洁技巧。市妇联供图
参加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手展示失能老人照顾技能。市妇联供图
家政服务技能培训让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妇女有了谋生技能。市妇联供图
上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家政兴农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提出7项22条工作举措,为家政兴农工作谋划了“路线图”。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是全面振兴乡村的题中之义。而吸纳了诸多农业劳动力的家政服务业,恰恰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当家政与“兴农”结合,如何激发行业发展潜力、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研。
观念偏差
职业认同感急需提升
站在记者眼前的罗代芳,妆容精致、衣着时尚,完完全全就是一位干净利落的职业女性,很难想象几年前她还是个伺弄一亩三分地的农村妇女。
今年39岁的罗代芳老家在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2014年从农村来到重庆中心城区。“第一份工作是别人介绍的,做家务。”她回忆,第一个月拿到了3500元,因为会开车,雇主又让她负责接送小孩上学,第二个月工资就涨到了4000元。
2016年,有了一定行业经验的罗代芳跟人合伙开了家政公司,固定员工有10来人。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公司已跟一些妇幼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员工的薪酬也比较可观,比如月嫂最高能拿到一万七八千元,育儿嫂一个月工资在6500—8000元。
打拼了几年后,罗代芳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门槛不高,待遇不低,能为农村妇女进城务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但职业认同感并不高。
“说实话,我自己身上也存在这些情况。”罗代芳笑言,“一开始,我和周围的姐妹都认为干家政就是低人一等,宁愿在家闲着也不愿去干。有一段时间回家也不好意思告诉家里人自己是在做家政。”
这样的观点,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认可:因为劳动关系的原因,很多人觉得家政服务人员是“伺候”人的,从业者自己也不太好意思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缺乏职业认同感。
“要让家政从业人员得到社会尊重,首先需要从业者苦练内功。”重庆渝家人健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谈到,居民健康意识和消费理念逐步升级,健康监测、居家护理新手段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推动家政服务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积极了解市场需求,主动增强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其次是加强平台建设,健全家政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加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力度。
同时,社会公众也应对家政从业人员给予充分尊重与鼓励。“只有两头一起努力,才能逐步提升这个行业的职业认同感。”上述负责人强调。
门槛不高
持续稳定就业需不断提升技能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家政行业门槛相对较低,但从业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站住脚。
来自沙坪坝区歌乐山镇的吴昌芳今年62岁,从事家政服务行业28年,现在是一名住家保姆,负责照顾失能、失智老人每天的生活起居。“做家政改变了我的命运。”她说,丈夫病故后留下9岁的儿子和数千元的外债。为了还债,吴昌芳来到城里打工,得知有免费参加家政培训的机会还管吃管住,她毫不犹豫就参加了。如今,她早就还清了外债,还购置了两套新房,日子越来越红火。
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吴昌芳自言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会用手机下单,遇到不懂的要会上网查询,总体来说对我们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回到罗代芳身上,本来是一名家政“小白”的她,也是通过不断学习,才成长为了管理者。
“育婴领域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主要难在知识面宽,需要记的知识点多。”罗代芳说,她到家政培训学校学习育婴技能,考取了育婴员证,从婴儿的辅食喂养到说话启蒙,她基本掌握了科学育婴的专业技能。
到现在,罗代芳一共带了三四十个娃娃,在老家务农的堂妹看到她在朋友圈分享带娃的经验后,也主动要求到重庆来跟着她干。
她坦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消费人群的转变,对从业者的专业程度与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与时俱进?罗代芳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认为应推进员工制成为家政公司标配。“唯有如此,才能在社保、体检服务、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家政服务人员多重保障,提升他们的职业身份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她说,员工制的另一个好处是,减少人员流动性,使家政企业更加心无旁骛地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定制化培训课程,将家政服务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范畴,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家政人才”。
行业细分
家政服务市场空间巨大
“前后换了3名月嫂,要找到用得舒心、放心的人太难了!”渝北区的陈女士坐月子期间为高价请来的母婴护理人员伤透脑筋,“我是在一家公司请的月嫂,26天,价格2万元出头,但服务体验一言难尽:有时候照护宝宝操作不专业;有时候在玩手机、刷视频。”
说起家政服务,许多消费者“槽点”不少:值得信赖的品牌少,有需求不知从哪找;市场上企业众多,但宣传和实际经常两码事;虽然家政服务人员一般有不同星级,但究竟怎么样却常要看运气;行业缺少规范和约束,有了纠纷难以解决……这些消费端的痛点堵点,成为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庆渝家人健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家政服务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社会上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呈井喷态势,但家政服务业仍存在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秩序不佳、活力不强等问题,这导致了符合中高端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好保姆”比较紧缺。
“在生活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下,从日常保洁到收纳整理,从老人陪护到母婴护理,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空间巨大。”罗代芳建议,在岗家政服务人员每两年至少得“回炉”培训一次,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可通过高职扩招专项考试、专升本等多种渠道提升学历等,既可以让从业者干得安心,也能让购买服务的家庭用得放心。
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副会长、重庆新家道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欣表示,重庆人社部门现在特别重视新职业的开发,比如整理收纳师、健康照护师等,面对疫情,还有家庭消毒等等。凡此种种,早已使家政行业脱胎换骨,逐步有了“新家政”的概念。
“行业细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他说,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在脱贫地区、偏远地区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讲解,帮助有意愿从事家政服务的劳动力顺利外出就业;同时,加大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的家政培训力度,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生活费补贴,支持各类实训基地建设等;此外,优化从业环境,稳步推进家政领域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权益保障工作;为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情感陪护、人文关怀等服务。
(稿件原载于2021年11月12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