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用好政策 > 正文

从沿海搬回老家的就业基地——重庆綦江区石壕镇承接沿海耳机产业转移拓宽村民增收途径

发布日期:2021-05-08 11:26 来源:重庆日报

距广东省汕头市2000多公里的綦江区石壕镇,乘着沿海耳机装配产业转移的“东风”,建起了工业装配就业基地。“受成本影响,本来我们准备搬到印度和越南。”5月6日,负责就业基地运营的伟诚音响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诚音响”)管理员刘汉琴说,“搬国外也是搬,不如搬回老家。”

目前,该基地已为50余户当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其中1/3为脱贫户。去年,该基地的年产值达到600万元,预计今年增加设备后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

深山冒出小作坊

石壕镇是綦江区最偏远的镇,与贵州省桐梓县交界,四周是莽莽群山。

该镇梨园村村民刘汉成在外打拼了二十多年,成为汕头一家电子企业的合伙人。他不愁产品没销路,愁的是招不到工人。有一次他在沿海某地劳务市场准备招20人,半天时间只招到2人。他发现,老家虽有大量劳动力,但他们为照顾家庭又不愿外出。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两年沿海不少电子企业纷纷搬往印度、越南。

“既然老家的人不愿意出去,那就让车间进山。”刘汉成与其他合伙人商量后,成立伟诚音响设备有限公司,准备将用工最多的装配环节“搬”回老家綦江。

2020年初订单如雪片飞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沿海电子厂的人手愈发不足,这加速了伟诚音响向石壕镇转移的速度。

2020年初,20万套耳机元件通过快递寄到石壕。公司派任学伟和刘汉琴分别在自己家里搞起小作坊,培训周边有加工意愿的村民;村干部也帮忙“广而告之”,优先推荐家庭相对困难、干不了重体力活的村民来学习。

“当时刘汉琴在家里的堂屋用砖头、木板搭起简易工位,每天都有十多个人去学加工,热闹得很。”石壕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国强说,小作坊虽然不起眼,但区、镇主要领导均认为这个产业技术门槛低、工作时间灵活,能为村民提供新的收入途径,值得扶持。

小作坊变就业基地

去年4月19日,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伟诚音响利用石壕梨园村停产的煤矿食堂建起就业基地。基地设有50多个工位,涉及元件焊接、质检等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装配环节。

记者采访时,看见40多岁的姜小兰坐正在宽敞的就业基地车间里,用电烙铁焊接耳机元件。她原本也在沿海打工,但父亲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家里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娃儿,她实在抽不开身。

现在她天天都到基地上班。“每天早上把娃送进学校我就来上班,下午三点过快放学时回家,一个月能挣近3000元。”姜小兰说,现在家里老小她都能照顾,吃住的成本也低,在基地打工能实现多方兼顾。

如今,就业基地还辐射了周边区域,让村民的家也成为“装配车间”。

丁光清家堂屋靠窗的小桌,就被改造成了一个“工位”。他拿起待加工的元件,熟练地开动电动螺丝刀“呜呜”拧紧螺丝,加入伸缩杆、合上盖片,一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一个半成品装配。

丁光清腿脚有残疾。在耳机装配技术过关后,就业基地会定期派人送元件、收半成品。“装配一个头戴式耳机有2毛钱,我抽空做做,一个月也有将近2000元。”丁光清说,这份工作让他有了自食其力的底气。

目前,石壕镇已有50余名村民在就业基地务工,其中有16人是脱贫户,占就业者的1/3。村干部周生全介绍,以前村里产业空虚,70%的收入来源于村民外出务工,余下的留守妇女和老人缺乏就业门路,而就业基地正好为这类群体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就业基地将带动更多人致富

在远离沿海的深山,加工耳机是否划算?

刘汉琴告诉记者,沿海流水线上的工人装配效率更高,但人工费用也较石壕高20%以上,而且还面临招工难。在石壕,随着就业基地口碑的树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此务工。

“最初,我们担心快递运输成本会过高。”刘汉琴表示,经过不断摸索和政府协调,快递费用降低了50%,运输成本基本可以和沿海用工成本抵消。

最近,伟诚音响的其他几名合伙人也来綦江考察,准备今年内新增6条生产线,增加3台新设备,加工蓝牙耳机等技术要求更高、利润率也更高的耳机产品。预计将新增100余个工作岗位,除石壕本镇外,还将辐射区内及贵州省桐梓县的部分乡镇,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稿件原载于2021年05月08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