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前)。(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线产业工人代表,能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这是一份至高的荣誉,也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责任。”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重庆轨道集团运营三公司工务维保部单轨道岔车间党支部书记张杰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自己能把多年积累的单轨道岔技术经验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人从中获益,为我国单轨建设添砖加瓦,让单轨换上“中国心”,让“国产化”走向“国际化”。
带领研发团队获得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重庆,不仅单轨2号线列车穿楼而过,被网友捧上热搜;列车的自动变道方式也收获许多网友点赞,被称作“变形金刚”。
这种自动变道方式的背后,与张杰在这个领域的研发创新分不开。
道岔是轨道列车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在安全性、耐久性、故障率等方面都要求很高。
2005年,国内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2号线开通试运营。但当时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技术和设备大都自国外引进,车辆、轨道梁、道岔等核心技术也都遵循着国外的标准和规范。
要打破国外技术的壁垒,推动跨座式单轨产业发展,重庆必须掌握轨道核心技术。
在机械设备维修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张杰,与同事们一起展开技术攻关。他和同事们把“家”搬到单位,翻阅技术资料,现场实战测量、比对、绘图,一起研讨技术问题……凭借这份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张杰和同事们不但攻克了若干轨道核心技术难题,自己也快速成长为重庆单轨道岔技术的领军人才。
2012年,市级张杰技能专家工作室成立,2014年升级为国家级张杰技能大师工作室。截至目前,张杰和他的团队已完成20余项科技创新和技研任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为集团节约了1000余万维修资金,推动集团单轨道岔维修队伍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提高30%。同时,他参与了国家、行业和地方跨座式单轨道岔标准规范,并推动重庆单轨技术走向世界。
研发控制监控装置降低道岔设备故障率
创新研发不止。智慧交通,已经成为交通发展的新趋势。张杰的团队紧随时代潮流,将技术攻关瞄准了智能交通领域,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研发单轨道岔过程控制监控装置。
目前,张杰团队正在研发的单轨道岔过程控制监控装置,可以远程监控道岔运行过程及状态、故障时间、点位等信息,无需维修人员在现场盯看,系统将自动上传到人机界面上,工作人员可实时查看运行的相关信息。
“该装置如果研发成功,可以为单轨道岔监控系统提供更高效的选择,将成功降低道岔设备的故障率,有效减少轨道交通故障处置时间,提高应急抢险效率。”张杰说。
目前,张杰和团队还在研发单轨道岔梁绕曲板连接小轴的“新衣服”。和“新衣服”相对而言的“旧衣”,皮质不透明,检修人员无法直接通过肉眼检查出其故障,只能在设备拆卸判断故障原因。张杰此次研发的透明塑料“衣服”,不用拆卸,检修人员肉眼就能发现故障。预计年底,道岔梁绕曲板连接小轴就可以换上试用的“新衣”了。
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张杰表示,下一步,他将组织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担当作为的不竭动力,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职责,担当作为、求真务实,为重庆轨道交通发展、老百姓出行作出应有贡献。
针对目前轨道交通高技术产业工人缺乏的现状,张杰表示,将依托工作室,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大对集团技能人员道岔理论知识的培训,每年实施3-5个项目,包括研发、技改以及设备出现临时突发情况的调试和改造,力争培养更多的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张杰还将结合日常工作,加大力度推动轨道交通技术研发创新。下一步,其工作室将加大与各专业、各高校的合作,一起攻克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立足本职工作,持续精益求精,把专业工作做精、做到极致,同时让更多的人超越我,培养更多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人才,让‘重庆造单轨’走向世界。”张杰表示。
(记者 杨永芹)
(稿件原载于2021年07月06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