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学理论 > 身边榜样 > 正文

90岁全国劳模、重庆市带电作业第一人对话新晋85后市劳模——“劳模带头,就是别人不愿干的你要干”

发布日期:2021-10-27 10:15 来源:重庆日报

刘超群与于倩倩翻看老照片。记者 何赛格 摄/视觉重庆

人物名片

刘超群,男,1931年12月出生,重庆北碚人,中共党员。重庆电力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开创了我国不断增加负荷带电作业的先例,促进了全国电力运行事业的发展。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之后被破格提升为副总工程师,被誉为中国带电作业的时代先锋。

于倩倩,女,1987年8月出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2008年参加工作,现任国网重庆铜梁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输变电运检中心电气试验班班长。先后荣获“铜梁区最美产业工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0月21日,午后三点,阳光正好。

一身电力工装,留着利落短发的于倩倩来到北滨路上的锦绣北滨小区,敲开刘超群老人家门。

90岁的刘超群是上世纪50年代全国劳模,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并合影,被誉为中国带电作业的时代先锋。30出头的于倩倩是国网重庆铜梁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输变电运检中心电气试验班班长。刚获评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称号的她,有太多问题想向这位前辈请教。

“当年艰苦生产条件下怎么攻坚克难?”“技术工人如何提升自己?”“日常工作中,怎么发挥劳模的作用?”……年事虽高,刘超群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娓娓道来。

于倩倩坦言,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不仅揭开了心中的疑虑和困惑,更对新时代一线电力工人如何发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有了更深的领悟。

谈劳动精神——

刘超群:最艰苦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都在电线杆上,用绳子把盒饭吊上去,吃了继续架线

于倩倩:作为一名电力工人时刻准备着,迎峰度夏等特殊时期更是24小时待命

各种先进的检测设备、规范的操作对于倩倩而言,已是得心应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电力工人,她特别想了解: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的电力工人面临的是怎样的境况?

“刚解放时,国家很穷,再加上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刘老回忆说,1949年11月,重庆市区的2个公用电厂和5个兵工厂的自备电厂被特务炸毁,近50%的装机容量遭到破坏。那时为了保证电力安全,电力工人都是日夜不停的工作,每天要工作到晚上8点有时到10点,早晨5、6点钟就起床。

小学毕业的刘超群16岁就考上重庆电力公司的外线工学徒,因为工作出色,解放后当上了公司外线检修班班长。

重庆是西南工业重镇,同时由于地形原因,许多电线翻山越岭,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用电,电力公司外线检修班任务十分繁重。

“哪里线路出了故障,马上挑起铺盖卷,背起几十斤的工具包就出发,很多地方交通条件不好,还需要步行。”刘超群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时外线检修班负责主城到长寿沿途电网检修,工作在哪里就住在哪里。“有时候就住荒山野林,有时候住农民家空房,甚至猪圈也住过。”

修建长寿狮子滩水电站时,为了保证狮子滩的电顺利输出,负责架线任务的刘超群带着班组同事日夜拼命劳动。“最艰苦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都在电线杆上,用绳子把盒饭吊上去,吃了继续架线,根本没有休息时间。”

“为何如此拼命?”于倩倩不由问道。

“因为解放后的新中国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己深感,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有老百姓的好日子,所以我们都是忘我的劳动,不用别人督促,想为建设新社会多出一份力。”刘老神情坚定,声音洪亮。

正因为对党的高度认同和努力追求,1953年,刘超群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学时期入党的于倩倩,作为一名电力工人,也时刻准备着,把保障变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特别是迎峰度夏等特殊时期,她和工友坚持24小时待命不分昼夜完成抢修任务。

“当代年轻人应该怎么发扬劳动精神?”于倩倩向刘老请教。

“现在很多年轻人怕吃苦,跟生活环境好有关,这是社会的进步。但同时社会也要营造艰苦奋斗的氛围,引导年轻人不忘初心,从思想上要不怕吃苦。”刘超群回答。

话工匠精神——

刘超群:关键要专注,不懂就学,要攻克难关,追求卓越

于倩倩:要不断学习,把工作做好、做精,实现自身价值

在刘超群辉煌的职业生涯中,仅有小学文化的他,不仅破格提升为重庆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还被誉为“中国带电作业的时代先锋”。

“您是如何做到的?”于倩倩的问题,在这位耄耋老人徐徐讲述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是“不懂就学”。1958年,重庆电力供应紧张,很多企业生产中,不能停电,否则损失很大。发生故障则检修,因此带电作业成为刘超群的梦想。得知东北鞍山电力公司已经有了带电操作的先例,公司派刘超群去学习。半个月后,他学成归来,开始实作。

带电检修,得有工具,当时并没有现成的工具,只能自制。不懂就学,刘超群到大溪沟修理厂,学了一个月的“车、钳、钻、磨”等技术活后,开始按照自己画的图纸做工具,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将检修工具做好。

刘超群在鞍山电力公司学的是从事3300伏到6600伏电压的带电检修作业。但当他面临长寿狮子滩发电厂输出的11万伏高压线,绝缘瓷器被雷击烧坏,需要带电操作检修时,刘超群没有退缩,而是将自己所学反复论证确定理论上没有问题后,他大胆试验,带电操作获得成功。

“带电作业客观上说不是创新,是攻关,是攻克尖端问题。”刘超群认为,发扬工匠精神关键就是要专注,不懂就学,要攻克难关,追求卓越。

刘老一席话,让于倩倩深有同感。和刘老那个时代不同的是,如今的电网领域,电气试验技术含量高,仪器更新换代快,同样需要不断学习。

在一次例行试验工作中,110千伏铁佛变电站10千伏2号主变压器602号开关柜发生多次间歇性异常响声。于倩倩通过咨询厂家、查找资料、现场分析、多方验证后,终于查明异响原因,解决了问题。

在于倩倩看来,发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不断学习,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精,实现自身价值。

说劳模精神——

刘超群:劳模带头,就是别人不愿干的你要干,要吃得苦耐得劳

于倩倩:劳模有其先进性,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应当发挥带头作用

面对刚刚获得的“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这一称号,于倩倩坦言自己有些忐忑。“劳模有其先进性,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应当发挥带头作用。我觉得自己还很不够,想请问刘老您当年成为全国劳模后,如何在工作中发挥劳模作用,如何继续干好原来的工作?”

老人脱口而出:“这个事情你要这样想,之所以成为劳模,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事业。如何为人民服务,才是本质的东西,你只要按照本质的东西去做,就会不断向前终有所获。如果只想到个人的得失,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不顺畅,都不顺利。”

时间回到1959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刘超群,从北京领奖回来后,开始考虑带电作业能否突破22万伏这一新课题。

当时,电学理论上说得过去,问题卡在屏蔽服。于是,刘超群又到重庆丝纺厂织布厂等处寻求支持。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40毫米的铜丝和蚕丝织成的屏蔽服效果可靠。

正式实验前一天,他的爱人还在家里埋怨:“带电位作业太危险了,打不死人,也有辐射吧?”“我是党员,班长,得带头。你的担心是多余的。”他解释说。

实验当天,面对22万伏的高压线,刘超群穿起屏蔽服,钻进绝缘笼,工友用绝缘杆把他送上大型变压器,最终带电作业实验成功。

回忆这段往事,刘超群说,“劳模带头,就是别人不愿干的你要干,要吃得苦耐得劳。在技术方面也必须要突破,人家做不来的你要做得来,人家做不好的你要把它做好,做事绝不马虎,做错做不好要重新来过,要保证质量。”

初心

刘超群:中国带电作业的时代先锋

90岁的刘超群回忆解放初期,重庆电网面临的窘况时说,“当时,我们每次停电检修,都要眼睁睁地看着多少工厂把生产停下来。能不能实行不停电检修呢?”

“突破‘高电压禁区’,让电力供应安全可靠,是当时大家都特别期待的技术。”

1958年4月,报纸上刊登了一条鞍山供电局推行带电作业成功的消息,刘超群奉命与线路工程队的4名同事一道奔赴鞍山开展学习,半个月时间共掌握了35千伏到66千伏线路的200余种带电作业工具和操作方法。

同年6月初返回重庆后,重庆电业局决定成立带电作业组,由刘超群任组长。随即不到一个月时间,一个考验他们的机会悄然来临,一条11万伏的高压线瓷瓶被雷击坏。这个紧急任务被交到了刚刚组建完成的带电作业组,11万伏超越了他们在鞍山的学习范畴,带电组还没有正式上阵,许多工具在试验时就被击穿了。

困难没有把他们吓到,他和带电组的同志们不断总结改进,用3天时间编制了周密的作业计划,改进了工具,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成功完成了这次带电检修任务。如果停电检修,至少要花4个小时,少送20万千瓦时电量。

初次带电作业的成功,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仅当年8月到12月,刘超群与作业组成员一起开展带电作业超过40次,为用户多供电40多万千瓦时。

为了推广技术,刘超群开始在培训班带徒弟,每个区县抽了6至8名电工来学习。同时期,按照上级部门安排,刘超群负责在重庆珊瑚坝办起“云、贵、川带电作业培训班”。60名学员,学期20天。这批“种子”选手,为西南的电力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于组织开展带电作业成绩显著,1959年11月20日,刘超群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之后多次进京参加国庆典礼,1965年,他作为劳模代表在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传承

于倩倩:在生产一线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

“在生产一线,只要肯用心,也能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面对记者采访,这位“85”后扎根重庆的青岛女孩坦言。

勤思善学令身着工装的于倩倩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

在电网领域,电气试验技术含量高,仪器更新换代快。于倩倩是哪里难攻关她就往哪里钻,哪里困难她就哪里去。2008年初入企业,她便主动申请到电气试验班挑战,无论是安全员还是技术员,于倩倩虚心学习,凭着一股钻劲和韧劲,很快便成长为班组里的业务能手。

在现场进行高压试验的过程中,需要对被试设备连接高压输出线,而高压输出线则需要悬空。这一步操作多数使用绝缘胶带进行悬吊,于倩倩每次操作的时候都觉得很烦琐,而且只要换相又要根据位置重新悬吊一次。

“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于倩倩反复思考,经过多日潜心钻研,最终自制出“高压试验输出线绝缘支撑装置”,该装置将高压输出线安全、可靠、灵活、方便地支撑起来,避免了使用绝缘胶带的浪费、不稳定、不灵活等问题,提高试验质量和工作效率。该项研究获得重庆市电力行业协会QC成果优秀奖,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此外,她带领班组研发的“10千伏氧化锌避雷器固定装置”解决了10千伏避雷器试验过程烦琐的问题;“电气试验可调节固定短接线装置”,使用和收纳简单便捷,提高安全性和效率。这几项创新成果均在班组工作中发挥实际作用,获得重庆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三等奖。

如今,不少年轻人认为技术工作枯燥、单调。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于倩倩以自己亲身经历表示,应当分阶段来看。

“刚开始在学习阶段,自己的一些小进步,完成一次规范操作,安全执行一次工作,就会有一些小小的成就。后来这些工作越来越熟练,再加上工作的重复性,也会感到枯燥,但是只要用心,也会找到新的成就感。”于倩倩称,自己就是从平常的工作中,发现了设备缺陷,并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后来新技术的学习应用等,一直不断都有成就感。

“虽然自己的成绩不算很大,但感觉很充实,也很有价值。”于倩倩说。

(记者 戴娟 何春阳)

(稿件原载于2021年10月27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