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枢(受访者供图)
“文艺工作要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是102岁的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刘国枢获评2021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后的感言。正因为胸怀这样的信念去工作去创作,刘国枢在他悠长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生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四川画派”的重要奠基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早期创建者之一,刘国枢不仅推动了西南地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历史的进程。他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油画代表作《红军到川北》《飞夺泸定桥》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作。他与刘艺斯、叶正昌等一道开创了川美油画的学术传统,先后培养了罗中立、高小华、王大同、何多苓、庞茂琨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油画艺术家。
然而,刘国枢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也曾是个“糊涂”的文艺青年。
“新中国成立前,我认为艺术就是解决自己温饱的手段。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后,我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刘国枢解释说,变化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工作中一边学一边做,渐渐就意识到自己从前的“糊涂”。
“学习了新中国的文艺方针,调研了一些自己以前不曾关注的创作题材,慢慢地我觉得知识分子要为真理而奋斗,具体到文艺工作者,就是要跟党走,艺术作品要为革命工作、为人民服务。”102岁高龄的刘国枢,谈到自己年轻时的转变,激动地加快了语速。
上世纪50年代,刘国枢在“为革命工作和人民创作”的强大信念指引下,创作了他至今引以为豪的三件油画作品:关注工人生活的《送饭》,以及历史战争题材的《红军到川北》《飞夺泸定桥》。“后来我回头再来看这几幅作品,竟不太敢相信是自己所作。”
“就说1959年创作的《飞夺泸定桥》吧,每一笔的力量,都像是自己也豁出生命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一样。”因为心中有强大信念,所以虔诚,所以执着,刘国枢将创作过程变成为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战斗。老人回忆,为了更好地呈现勇士们的英姿,100多米的悬索桥,他走了不下200次,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去体会那场战斗。
“我热爱画画,又因为有信念和责任感,所以我尽全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这是特别幸福的事。”刘国枢说,生命短,艺术长,很遗憾自己退休后对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少。但他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青年艺术家们:如果你面对自己内心执着而热爱的事情迎难而上,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佳作。
(稿件原载于2022年03月07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