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在哪?快请他过来看看!”5月6日,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的FMS智能柔性生产线托盘系统交换出现故障,待加工零件与已加工零件不能自动交换,导致整套设备停工,生产线负责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该公司首席技师刘平。
不一会,头发花白、身材敦实的刘平从其它生产线赶了过来。他一边听现场负责人描述情况,一边麻利地操作着数控屏,视线不时从生产线上的各处关键位置扫过。不到半小时,刘平就通过调整系统设置,解决了问题。生产线负责人大松了一口气:“这条生产线搁置一天损失就超过一万元,多亏刘老师了!”
记者了解到,该生产线刚到位时,为保证尽快投产,刘平每天待在车间超10个小时,摸清机床各种参数、运行模式,并设计制造专用夹具20余套、非标刀具20余套,仅用半年时间便使其达到最大产能。不仅如此,公司整个车间95%以上的数控加工设备,刘平都能操作、调试及编程,厂里所有人见到他,都会心悦诚服地叫一声“刘老师”,向他请教各种技术问题。
“其实我最开始时也是一只‘菜鸟’。”刘平笑着说,他最初来到公司时,还没有数控车间。技术要长进,只有多做。那个时候,别人一天做10个零件,刘平要做20个。
车、铣、镗、磨,不断重复、不断练习,刘平的加工熟练度和精度越来越高。他每年都完成定额生产任务的200%以上,且质量指标达到99.9%,成为车间生产骨干。别人眼中的“老大难”问题,都是他的绝活儿。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出现,刘平深知,只研究手上功夫已经不够了。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机械理论、CAD画图、CAM电脑辅助编程软件等,逐渐成长为数控机床系统及普车的行家里手,并带领团队解决了多项机械加工技术,使企业拥有了承接高精度产品的能力。
2003年,刘平承接下“导管”试制订单,该零部件单边壁厚1.3至1.5毫米,长180毫米,曲面、斜面多加工难度很高。他废寝忘食地在车间反复试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重新开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熬着通红的双眼,终于解决了薄壁、异形、曲面的加工难题,成功完成了试制。自此,公司产品与神舟飞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凭借精湛的技艺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稿件原载于2022年05月21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