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学理论 > 身边榜样 > 正文

王和平:用艺术温暖心灵 “好老师”20年如一日照亮困难学生前行路

发布日期:2024-05-23 17:35 来源:重庆文明网

王和平,男,汉族,1976年1月生,重庆七中美术教师,重庆市沙坪坝区民进“艺术教育希望行”项目发起者。参加无偿志愿活动近20年,王和平累计服务达10400余小时。其间,他开展的“艺术疗伤”和“艺术扶贫”项目为创新教育模式作出积极探索,被学生们誉为倾力奉献的“好老师”。其先后获评重庆市“最美民进教师”、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重庆好人”等称号。

“艺术扶贫”10年风雨不间断

谈及王和平,目前正在重庆市武隆中学备战高考的张爽用“不是父亲胜似父亲”来形容。

2013年,“重庆艺术教育希望行”在武隆县(现武隆区)仙女山镇实施,王和平积极响应,来到仙女山希望小学开展“艺术扶贫”志愿者免费支教活动。彼时,武隆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仙女山希望小学教学条件简陋,师资严重不足,80%的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但王和平相信艺术可以改变人生。

从沙坪坝住家到仙女山希望学校目的地,单边200多公里。每次上山,王和平都要清晨6时起床出发驱车赶往学校,10余年每周两次风雨无阻,返程到家已是晚上10时过。被誉为“满口窜”的玉米饭和着一点汤水,往往就是一顿饭食。

交通、就餐方面的困难还能克服,然而,最让王和平难以释怀的是家长的不理解甚至是反对。那是2014年秋季的一天中午,正在专心致志上课的王和平,突然发现一名老太婆站在教室门口,大声嚷嚷着“爽娃子,走,跟我回去”,全然不顾班上还有另外其他60多名学生。原来,老太婆是张爽(化名)的奶奶,她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7岁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放弃学业早日跟她回家务农。

面对一个从主城区前来支教的老师,加上又对美术特别感兴趣,张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学习,奶奶的突然出现让她束手无策,但又久久不愿离去。包括张爽在内,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远超王和平的想象。为了带孩子们走出大山,不仅在教学上不遗余力,他还带孩子们到主城区开展研学。

据不完全统计,在仙女山希望小学,经过王和平手把手教过的学生每年都在100人以上,10余年累计上万人次,百余人次在全国市区竞赛中获奖。

用无疆大爱点燃希望,王和平就像一束微光,照亮一个又一个困难学生的前行路。捐建版画工作室、古筝工作室,花5年时间建成寒暑假艺术扶贫项目……王和平主导的“艺术教育希望行”项目成为沙坪坝区统战系统的一张名片,并在党中央脱贫攻坚表彰中受到肯定。

“艺术疗伤”让迷途孩子知返

“从小父亲就教导我,今后你长大了,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人,做一个好人。”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打下了王和平人生观的基础,“我把做一个好人当作我一生的事业来坚持”。

2010年,王和平作为一名志愿者来到沙坪坝区工读学校(红槽房中学),了解到学校汇集了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其实都有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普遍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自暴自弃”。

如何使孩子们重拾信心重塑自我?经过反复思考,王和平尝试成立美术绘画班,从学习油画开始。之所以选择油画,王和平有着自己的理解:因为油画色彩覆盖性强,即使有瑕疵,还可重新修改、添彩,如同人生跌倒又站起来。10余年来,王和平坚持每周对学校师生进行2次点对点帮扶,在不方便出行时采用网络授课等方式进行。

2012年“五四青年节”,《“我们都是好青年”城市问题学生油画展》在沙坪坝区三峡广场成功展出,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媒体争相报道。当天作为在王和平的倾力教导下迷途知返的学生代表,朱浩(化名)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如果不是王老师,可能我的人生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是朱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孩子喜欢‘涂鸦’,是思想情绪的释放。要让他们学得轻松,享受成功,这是我开展‘艺术疗伤’的目的。”王和平这样解释。2012年,时年14岁的朱浩曾荣获第九届少年美术全国年度展评二等奖。包括朱浩在内,通过王和平“艺术疗伤”在市区级获奖的就多达600余人次。

2016年至2022年,王和平又前往沙坝区儿童艺术学校开展“玩意儿”磨漆画项目,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增强审美情趣。20年公益之路漫漫,传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好老师”王和平将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