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曼玲,女,重庆合川人,现年32岁,工程师。2017年毕业后加入中冶赛迪工作,现任中冶赛迪中央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研发工程师,主要从事冶金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及面向具体应用的控制系统开发工作。
作为一线研发人员,吴曼玲始终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全身心地投入到冶金行业智能制造机器人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并参与完成了多个项目落地实施工作,为推动冶金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获得“中冶赛迪集团优秀共产党员”“中冶赛迪集团优秀青年员工”等多项荣誉称号。
夯实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7年,吴曼玲满怀青春热忱加入中冶赛迪中央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所,铭记着加快冶金机器人共性技术研究、催生更多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产品、助力冶金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的使命。机器人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涉及知识繁多的学科。非机器人专业的吴曼玲深知唯有不断学习、夯实基础,才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她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主动学习、多方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经过不断积累,她终于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研发工程师。
扎根一线,深耕研发工作
测温取样是钢厂最为危险的工作岗位之一,钢铁工人手持测温枪或取样管站在炉门口平台上进行测温取样,过程中存在炉内漏水造成炉体爆炸的可能性,而且炉门口平台周边温度高、液态钢渣飞溅严重,即便有完备的安全预案,在大基数、高强度的工作下,也难免不发生险情。吴曼玲所在的团队研究开发的智能测温取样机器人,用机器人“上岗”代替人工,将钢铁工人从危险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在智能测温取样机器人产品首台套落地过程中,吴曼玲身为现场负责人及控制专业负责人,与团队成员一起攻坚克难。产品首台套落地虽充分准备、计划详尽,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未曾预料的问题。第一次利用机器人测温时,没能成功测到钢水温度。吴曼玲和团队成员沉着冷静,立马和工人师傅们进行讨论,努力寻找问题本质。在工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轮流体验了人工测温取样的动作要领,并快速找到了机器人测温失败的根源,第二天机器人成功测温。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工人们反映测得的温度不准确、数值偏高,机器人作业的位置有问题。生产间隙,吴曼玲和团队成员们爬到了电炉炉顶,利用手电筒指引与工人们确认机器人作业区域,对路径算法进行再次优化,最终成功测出了钢水温度。
为加快暴露产品应用中的更多问题,吴曼玲带领团队“白加黑”“7×24”轮岗工作,时刻准备解决生产中的突发难题,并针对出现新问题,及时反馈、调整技术方案。团队成员在现场恶劣的环境下、不间断的生产中见缝插针进行方案验证、升级,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优化,最终实现了稳定、可靠的机器人测温取样作业,赢得了现场业主的尊重与认可。
守正创新,沉淀研发成果
作为研发人员,吴曼玲作为核心骨干完成重庆市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专项重点研发项目“面向恶劣高危和非结构化作业环境的重载智能机器人研发及示范”,项目成果“智能测温取样机器人”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2023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3年冶金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吴曼玲还参与建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冶金智能装备实验室”,负责机器人控制系统通用平台的研发及面向具体冶金场景的机器人集成控制系统开发。工作中,她不断思考、大胆创新,在智能测温取样机器人核心控制技术等方向取得了众多成果,近三年,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9件,其中7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
敢担当、敢作为,能吃苦、肯奋斗。吴曼玲表示,她将继续潜心钻研,脚踏实地,把爱国爱党之情转化为投身科技创新的实际行动,持续突破,用实际行动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