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正处理公文
39岁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周亮,是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工作17年来,他从乡镇干部到县检察院科长、职务犯罪侦查局教导员、院党组成员,再到市检察院办公室负责人,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勤奋敬业奉献”的亮丽本色。他先后荣获“全市政法和平安建设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市检察院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被市检察院记个人三等功,2017年被评为“重庆市第五届先进工作者”。
基层沃土里的一棵好苗子
2003年从山西财经大学毕业后,周亮义无反顾回到地处农村的潼南县龙形镇工作。为尽快融入基层、发挥优秀选调生作用,周亮住在了单位一楼阴冷潮湿的办公室里,主动放弃了双休日、公休假,经常行走在田坎上、扎入群众家的院坝里,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到一年时间,在以周姓为主的龙形镇,“小周”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周氏族员”。
由于工作出色,2007年,县里不少机关单位向周亮抛来橄榄枝,他最终选择了检察机关。他说,在乡镇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现在乡亲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求增加了,做一名检察干警守护公平、书写正义,也是为人民服务。
从一名乡镇干部到一名检察干警,角色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挑战显而易见,“半路出家”的他怎么办?周亮对此早有准备。白天,他随身带着笔记本、便签条,遇到不懂的问题便追着老侦查员、资深检察官请教,更成为业务科长们办公室的常客;晚上,他继续在堆满法律书籍的单身宿舍挑灯夜学,刻苦钻研,很快就成长为检察业务的行家里手,在一众法学科班毕业的年轻人里脱颖而出,被任命为检察业务综合管理科科长。
市级机关里的一支笔杆子
在检察工作实践中,周亮经常调研思考,找寻案件背后隐藏的社会治理问题,写作成了他的新爱好,也成了他捍卫法治的武器。2010年,他调入重庆市检察院办公室,专门从事文字材料工作。他每天提前1个多小时到岗,晚上加班成了家常便饭,遇到紧急任务,他总是连续几天都吃住在办公室,基层的“好苗子”就这样很快成长为全市检察机关的“笔杆子”。
2017年,他迎来了第二个孩子,但时值全市检察长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会议材料尚未完成,他主动放弃了陪护假,在单位和家庭之间连轴转。每天回家照料家人孩子后,凌晨两三点再回到办公室“挑灯夜战”。由于过度劳累患上急性甲状腺炎,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但想到还未完成的工作,他倔强地拒绝了。全市检察长工作会议结束当天,他病倒在办公室。《八楼的灯光总是默默地亮着》,以他的典型事迹形成的讲课稿被评为市检察院微型党课精品课程。
大家总说办公室是“苦差”,早来晚走、累心累脑是常态,特别是写材料的人更需要“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但周亮却把这样的“苦差”一干就是10年。10年来,他主笔起草全市检察长会议材料、全市检察工作报告等重要综合文稿近100万字,提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的情况反映400余份,获中央、市委和最高检领导批示100余条,为推动全市检察工作健康发展、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核心枢纽里的一面旗帜
作为全市检察机关核心枢纽部门的负责人、“顶梁柱”,除了“以文辅政”工作,周亮面对的要事、急事、难事、杂事非常多,但他思路清晰、应对从容,充分发挥了参谋助手、智囊辅助、政务保障作用。只要有机要文件、工作任务,无论风雨交加,无论凌晨时分,他都力争第一时间处理。每次重大会议、重要视察活动,他都让同志们充分发表意见,带领同事加班加点拿方案、搞协调、抠细节,来回在办公楼、考察点演练10余遍。带着这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他始终向“尽善尽美”看齐,牵头圆满完成了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没有法庭上的唇枪舌剑,但周亮始终在工作一线上冲锋陷阵。2020年春节,全国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他第一时间赶回办公室调整值班表,统计部门同事情况,制定全市检察机关疫情防控方案,组织摸排全市3000多名干警的状况、各级院的物资储备、消毒管理情况……他抓大不放小、样样“过经过脉”,把相关部门组织起来共抗战疫。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办公室连续10年被评为“省级检察院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全市检察机关“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市检察院“先进处室”“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并荣记市检察院集体二等功。
(稿件原载于2021年05月20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