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持续下,前往海拔较高地区小镇避暑成为许多重庆市民的选择,其中不少是“一老一小”群体。短时间的人口激增,常导致一些小镇的医疗服务跟不上。为解决避暑地人流量大、就医需求猛增的问题,重庆建立“潮汐式”医疗援助机制,精准调整医疗资源配置,既满足群众看病需求,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基层卫生机构提升救治能力。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平均海拔约1500米,气温相对较低、自然环境优美,一到高温季,这个常住人口仅1万多人的小镇,常会迎来游客的“井喷式”增长,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压力较大。
“以黄水镇中心卫生院为例,医院平时的日均接诊量为100人次左右,一到7、8月份,接诊量猛增至1000多人次,即便全院50多名医务人员全员无休,游客看病排队一小时以上也是常态。”黄水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冉军告诉记者。
图为黄水镇中心卫生院“潮汐医生”正在问诊。(石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不仅在石柱,重庆多个避暑热门地武隆仙女山、万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的基层医疗机构,也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如果轻易扩建医院,又会在游客走后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如何在保障游客健康需求与节约医疗资源之间做好平衡,需要从机制上进行破题。
在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后,重庆市卫健委自2021年起探索“潮汐式”医疗援助机制。据重庆市卫健委副主任潘建波介绍,这一机制在暑假等人流量大的时期,向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增派医疗卫生资源,在人流量小的时期撤回,从而达到精准调整医疗资源配置的效果。
今年7月1日,重庆市卫健委从市内多家三甲医院抽调62名医生,派驻到避暑热门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同时针对人群特点,特意选派老年病科、儿科、中医科等专家驻点帮带。
“潮汐式”医疗援助机制的实行,创新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在黄水镇,借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黄水院区这一平台,重庆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得以汇集,避暑群众能够“零距离”“面对面”接受名医诊治。在巫溪县红池坝等避暑地,巫溪县文峰中心卫生院针对群众的需求,开展“潮汐式”医疗服务,调整工作时间,通过“健康夜市”“夜间门诊”等形式,最大程度为群众健康服务。
图为部分群众在黄水镇中心卫生院咨询就诊。(石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要保障援助效果,还需织牢援助医生的保障网。为此,重庆从基层经历、收入待遇等方面设置激励机制,帮助援助专家安心工作。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派遣市、区两级医疗专家430名,诊疗病人13万余人次,开展手术860余例,有效满足了群众的健康需求。
援助专家的到来,还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在黄水镇中心卫生院,专家们在完成日常诊疗工作的同时,带领住院部医生点对点业务查房、组织病例讨论,针对院内医务人员的技术短板实施一对一技术指导帮扶,指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院内整体运行效能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