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总能在那一刹那捕捉到一丝宁静与温馨,这是烟火气所带来的安详与和谐。在涪陵,一盏盏坝坝茶,一场场坝坝会,一个个文明集市,可品市井烟火,可观文明风尚,令人心生暖意。
江城故事汇开讲 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圈
近日,由涪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委宣传部联合涪陵尚善社工开展的“坝坝茶·江城故事汇”首期在滨江路“长涪汇”拉开序幕,活动进一步创新理论宣讲形式,促进城市文明建设,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圈。
配上茶水、报刊、文明“伴手礼”三件套,活动现场开展了一场主题为“烽火罗云 忆往昔峥嵘岁月”的精彩宣讲。宣讲员围绕革命老区罗云最具历史意义的红色故事和英模人物事迹,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聆听。通过聆听宣讲和观看经典影视片段,让市民学习党史知识,接受红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一盏坝坝茶,舌尖好味道。现场驻足聆听的市民纷纷表示,这样的宣讲活动很有意义,街头变成了学习课堂,让大家对好政策好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据了解,涪陵区委宣传部整合部门资源,探索打造“长涪汇”文明实践示范长廊,在滨江路茳舍茶摊、长涪汇·福慧儿童书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文明集市、“坝坝茶·江城故事汇”“一碗豆花饭·温暖一座城”等活动,着力绘就城市文明新画卷。
“坝坝茶·江城故事汇”活动于每月第二周周五晚20:30—21:30开展,邀请涪陵宣讲“名嘴”与文艺工作者以评书、故事等形式,讲述党的创新理论、涪陵文化、身边好人好事等,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一场道德评议会 评出幸福感议出新风尚
“老人在世的时候就要好好孝敬,老人过世后没有必要大操大办”“村规民约要求我们不仅要邻里互助,还要移风易俗”……涪陵区清溪镇在石坝村召开道德评议院坝会。
评议会现场,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畅谈身边优秀榜样、对如何破除陈规陋习提出意见建议,气氛活跃、热烈。
石坝村负责人介绍道:“村里运用道德评议会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宣传活动,引导基层群众以实际行动破旧立新,共同抵制不良习俗,传递文明新风尚。同时,我们还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乡贤召集起来成立评议小组。小组人员通过日常观察走访,了解村民诉求,及时发现好人好事好典型,并做好宣传,让村民知晓好人好事,引导村民争做好人,共同营造简朴纯洁的社会风气,共同建设文明乡村。”
一场坝坝会,文明新风扑面来。今年以来,涪陵区广泛开展“文明实践进院落·文明新风送万家”活动,以群众聚集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实施“院落+”文明培育行动,开展“+思想”“+文化”“+文明”“+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2万余场次,让院落焕发新活力,成为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打通宣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融洽了邻里,浓郁了乡情。
“小”集市“大”文明 这个文明集市有点意思
由涪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委宣传部主办的“赶文明集市 享文明新风”活动在“长涪汇”举行,吸引了300余名市民和青少年参与。
文明集市上,一个摊位一个主题,让人眼前一亮。区妇幼保健院开展健康义诊,崇义街道开展节俭家风推广,区教委和团区委围绕青少年暑期安全开展教育宣传,“小涪星”志愿团队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爱心义卖,还有建设全国文明城区知识问卷调查……各种共享文明生活的理念展示和体验活动,吸引了市民积极参与。
在集市现场,一群青少年志愿者们尤为引人注目。他们身着橘色志愿马甲,用手中的棒棒糖作为“奖品”,游走于“长涪汇”夜市,对市民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当天,他们还在开展文明劝导时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为街道“美容”。
赶文明集市,享文明新风。活动不仅面向青少年,更倡导“小手拉大手”,带动全社会参与,通过多元化体验、志愿服务、科普传播和互动交流,共同提升社区文明程度,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步行街设置“潮汐”市场 守护城市“烟火气”
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题。小切口反映大民生,涪陵区瞄准满足群众切实需求,大力推进群众关切、反映强烈的身边“小案小事”专项治理,探索“潮汐式”摊区管理模式,敦仁街道在南门山步行街设置“潮汐”市场,帮助市民解决生活就业问题,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文明建设。
下午5点,果蔬摊贩、卤菜摊贩有序背着背篼、挑着担子朝南门山步行街走来,沿着步行街道路整齐摆放。“以前摆摊没有固定位置,看见城管就躲。新的管理模式让我们可以安安心心摆摊。”蔬菜摊贩说。
敦仁街道在南门山步行街共设置两个“潮汐”市场,共200多个摊位。早市经营时间为凌晨4点到早上7点半,夜市经营时间为下午5点至晚间8点半,经营范围仅限于周边农户、市民自产自销的果蔬等农副产品。
为方便摊贩经营,该街道在“潮汐”夜市安装了5盏太阳能路灯,并安排人员维持现场秩序和环境卫生,加强对“潮汐”市场的日常规范管理,守护好城市“烟火气”。
小集市汇聚了市井长巷的烟火气,也成为就业服务的新平台。“小事不小”,城市文明有了“烟火气”,也有了“民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