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基地,打造志愿服务孵化器 摄/蒋小波
志愿者在文明实践培训基地参加应急救护实训课堂教学 摄/胡昱名
你的“志愿学历”是什么?在南川,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正在提高。细致权威的教材、自成体系的课程、学段分明的“年级”……这是南川区专为志愿者量身打造的一套科学培训体系。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基地这一志愿服务孵化器,南川区开展志愿者“学历教育”,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目前已孵化骨干志愿者18000余名、志愿服务组织27家、品牌志愿服务项目24个,志愿者注册率增长11%,活跃率增长8%,志愿服务队伍正实现由“弱小”到“壮大”、由“业余”到“专业”的转变。
配齐精干专业的培训力量
着眼于志愿者“志智”双强,2019年,南川区依托区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体资源,建设全市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基地。基地占地160余亩,设置理论教学区、技能实训区、户外拓展区、体验展示区等区域,可同时容纳1000人培训。
随后,南川区建立师资库、教材库、课程库,按照“择优入库、结构合理、动态管理、共建共享”的原则,选拔46名基地专职教师,遴选区内政治理论、技能技术、典型模范等7类优秀人才78名作为兼职讲师,聘请重庆市社科联、红岩联线等14名专家学者作为特邀教师,形成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编写《南川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特色教材,自主编写《新时代文明实践微读本》一套7册,与中央文明办编写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一同纳入教材库,作为基础培训教材。
设置理念培育、基础知识、技能提升、法治普及、素质拓展、实践体验六大类课程,分为必修课及选修课,针对不同层级志愿者分类教学。
实施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
根据志愿者岗位需求,南川区设置了初、中、高三级培训班。
初级班培训对象为普通志愿者,培训内容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志愿服务理念、志愿基础知识、志愿者礼仪等,每期培训2天,除理论课堂教学外,实施一场活动实践、一场素质拓展、一场交流分享“三个一”孵化程序。
中级班培训对象为骨干志愿者,培训内容为团队管理、项目策划、服务技巧、素养提升等,每期培训3天,在初级班“三个一”基础上增加项目设计、实训演练等孵化程序,提升志愿服务技能。
高级班培训对象为专业志愿者,每期培训5天,培训内容涉及急救知识、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专业领域,提升志愿者专业能力。
同时,常态化开设“小小志愿者”课堂,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向青少年学生全面普及志愿者知识,增强志愿服务意识,推动形成“人人志愿、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在南川,志愿者培训已从线下走到线上,该区在区文明实践“云平台”同步开设云课堂,区培训基地定期线上开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根据志愿者需求选择课程培训。
同时,实行“课堂+研学”的孵化模式,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实景演出、生态农业大观园区等19个文明实践点挂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培训学员开展“研学”活动。
运行“队伍+活动”效能方式,让志愿者升华信念、提升技能,推动志愿服务队伍由“弱小”到“壮大”、由“业余”到“专业”的转变。
用制度化激发志愿者持久参与活力
两年来,南川区从激发志愿者身份认同解决人力的问题,整合多部门力量解决物力财力问题,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等方面探索实践,推动培训基地行稳致远,让志愿服务永葆青春活力。
在志愿服务孵化器,南川区一方面采取“财政划拨一点、同级配套一点、部门统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积分兑换一点”等方式,强化基地运行财力保障;一方面聚合全区理论、教育、科技科普等七大服务平台48个区级部门资源,在场地、人员、项目等方面提供支持,共同建设培训基地环保、法制、民俗文化等体验展示馆,进一步丰富完善孵化功能。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等,以项目合作方式参与培训基地建设和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为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发展、志愿骨干人才持续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为给志愿者身份“镀金”,南川区推出系列志愿者嘉许、激励、回馈制度,用“反哺”的方式鼓励志愿者培训成长和技能升级。
在物质奖励方面,南川开设“益心益行”驿站,推行志愿活动积分兑换生活物资、图书、服务等,为全区注册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志愿者免费提供景区门票、公交卡、体检卡、餐饮折扣券等奖励。在荣誉奖励方面,南川区设计星级文明实践志愿者评定指标体系,为志愿者颁发红、黄、蓝、绿、紫五色“身份证”,优先纳入入团入党发展对象,探索时长兑换休假等模式,增强志愿者荣誉感。
据了解,北师大南川附校推出了教师参与志愿服务6个小时,可兑换一天探亲假,深受教师欢迎,全校人均服务时长达90小时。
在信用激励方面,南川区与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文明银行”。针对星级优秀志愿者推出专属金融服务,让有德者亦有得,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热度,更有温度。
新时代新气象>>>
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涌现
随着南川区志愿服务队伍由“业余”到“专业”转变,当地涌现出“小喇叭”劝导队、“荷仙姑”暖心队、“巧农夫”帮帮队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
南平镇“小喇叭”劝导队由18名骨干志愿者组成,开设“移风易俗大家说”讲堂,组织镇内171名农家乐业主、民宿小老板进行培训,签订倡议书、保证书,通过228次文明实践活动,劝导34户村民自愿放弃酒席办理,全镇滥办酒席控制率达100%。
大观镇中江村骨干志愿者把85名留守妇女组织起来,成立“荷仙姑”暖心队,开展互帮互助、互让互爱活动,使过去出名的“家家扯皮、户户瞪眼”的吵架村,变成了“鸟语花香地,不闻吵闹声”的乡村游打卡地。
木凉镇汉场坝村骨干志愿者组织辖区内20余名产业带头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成立“巧农夫”帮帮队,每月开展“乡村梦想沙龙”,每名帮帮队成员至少认领2个农民致富梦想,为结对农户开展种苗供给、技术管理、产出销售等专业帮扶,38户农户通过技能培训、科技帮扶,实现每户增长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