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以成渝主轴带为重点推动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

发布日期:2019-07-23 10:45 来源:重庆日报

成都和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两个特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成渝经济区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双核经济区之一,从中央到地方普遍期待通过双核的互补协同将其建设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后的全国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我们应加快联动发展以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和成渝城际客运专线为纽带,以沿线分布的众多大中小城市为节点,由北向东南、再向东发展的条状带空间,并以此为主轴带推动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

形成成渝主轴带区域一体化政策体系。成渝两地要共同抓住国家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重大战略带来的新机遇,用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等有利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对成渝主轴带的产业发展、交通建设、能源开发、水利建设、环境整治、新兴产业等重大投资项目的政策支持。突破成渝两地的地域限制,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成渝主轴带上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升级、扩区或调整区域规划,争取保税区功能和优惠政策向腹地拓展和覆盖。以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联合签署的《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为契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的限制,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率先在成渝主轴带所涉及的城市中推进交通、信息和市场一体化建设,努力使成渝主轴带城市形成一体化的政策体系。

提升成渝主轴带区域互联互通层级。构建成渝主轴带区域互联互通常态协调机制,完善主轴带城市之间的协调、利益表达等多层协商和联动机制,构建基于“公共精神”“契约精神”、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行动程序。打破城市群内各城市间区域间封锁对立的状态,废除妨碍公平竞争、排斥外来产品、设置区域壁垒等分割市场的规定,建立由各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广大群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决策机制,创新多维度、多层级的协作模式。充分发挥重庆、成都“双核”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培育发展“达万”“南遂广”和“川南”等城市带和城镇密集区。培育带动成渝主轴带上次级节点城市加快发展,引导人口集聚,壮大城市规模,变拔河竞争为抱团取暖,彻底扭转“中部塌陷”现象。加快建设成渝主轴带城镇群,使其成为成渝主轴带合作发展的前沿阵地。

推进成渝主轴带区域产业互动发展。优化成渝主轴带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强各城市各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快重庆、成都等主轴带城市建设,研究打造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资阳-内江三大产业集群。整合主轴带城市产业优势,构建汽车、IT零部件配套企业和都市消费品产业走廊。依托主轴带上的重点城市,将城市规划、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和产业集聚有机结合,发挥核心城市对周边的扩散效应。充分整合成渝两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挥各自旅游特色,构建成渝之间旅游产业“1.5小时经济圈”。通过产业互动发展和“1.5小时经济圈”构建,加强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倒逼成渝两地打破区域性市场壁垒,共同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成渝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体系。同时,加强成渝两地市场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资质互认、品牌互认、执法互助,以整体的规划与政策引导,促进各城市间产业互动关联,为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发展进行良好的政策和市场引导。

增强成渝主轴带区域经济辐射带动力。中心-外围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等认为经济要素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或增长点上,然后通过这些极点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梯度发展,其发展速度以乘数倍增带动其周边区域的增长。因此,首先,应做大做强成渝主轴带上主要城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两个国家级新区改革“排头兵”的作用,加强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次,应壮大重庆、成都两大城市的产业链,将附加产业向成渝主轴带城市进行延伸,既发挥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对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对周边的扩散效应,也发挥主轴带上各乡镇特色产业,使城市群内产业集聚的发展得到城镇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及市场的支撑。同时,推进成渝城市群与全国其他城市群以及世界发达城市的经济体进行协作,求同存异,在协作中实现双赢或多赢。

(作者廖祖君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西部》杂志主编;张筠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