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以成渝城市群引领西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新格局

发布日期:2019-07-23 10:45 来源:重庆日报

城市群是地域系统中比较高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砥柱”,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火车头”,是重塑经济地理最关键的“前沿空间”。国家日益重视城市群建设,相继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带动东部沿海地区跨越式发展。成渝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群板块,是引领整个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撑。实现西部地区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将成渝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引领西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新格局。

完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优化区域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保障。要立足国家战略高度,建立协调领导机构,做好发展顶层设计,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和体制机制约束,以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重心,统筹规划西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西部省市高效对接机制,协调解决地区间合作发展重大问题,谋划发展共商、合作共赢、利益共享机制,避免西部地区无序恶意竞争,形成“将一盘散沙扭成一股绳”的协同发展态势,提升西部话语权和竞争力。要发挥成渝城市群示范带头作用,引领西部各省市对标发达地区,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优化区域经济地理空间格局的核心。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经济基础最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制造业重构,“低端”生产环节逐渐进行空间转移,重新找寻更廉价的区位。成渝城市群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可以带动西部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的要素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制造环节转移,取得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空间,推动区域产业空间的再布局。各省市需要明确各自在经济地理新格局中的功能定位,立足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业链环节,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防止产业过度同构,产业集群相互之间形成明确合理的梯度分工,形成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建设开放通道。通道建设是重塑区域经济地理空间格局的重要支撑。西部地区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公里,与周边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是我国通往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地缘优势突出。从过去的发展来看,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内陆地区,是沿海开放前沿的腹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落实,陆上交通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西部地区成为面向亚欧开放的重要前沿区域,而成渝城市群成为区域中的关键连接点。成渝城市群南下过滇中板块,可以连接南亚,经缅甸直达印度洋;或经贵州,过广西,通达新加坡及东盟;向北向西,可连接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依托“新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欧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要加快以成渝城市群为关键支撑点,以滇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兰西城市群、乌昌石城市群等为关键连接点,以“一带一路”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为拓展,辐射南亚、中亚、大洋洲等区域的内外交通网络建设,增强交通网络密度,拓宽交通网络链接范围,强化交通运输通达能力。通过打通开放通道,构建新经济走廊,重塑西部地区横贯东西、畅通南北、连接陆海的经济地理发展方向。

促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地理空间质量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又是我国的脆弱生态区域,西部生态环境是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要转变发展理念,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西部经济地理空间发展质量。成渝城市群要发挥绿色发展示范作用,率先探索生态修复“多头共管、多头共治”的管理体制;探索制定草原、荒漠、水域等生态修复标准化技术体系;探索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区域内外生态受益区与生态保护区的横向补偿机制;加快构建西部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立健全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与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作者卢飞,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