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重庆荣昌:打好“组合拳” 精准“拔穷根”

发布日期:2019-06-30 12:07 来源:荣昌日报

近年来,河包镇不断深入开展政策扶贫、产业扶贫等工作,着力加大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及民生保障等方面投入,紧盯扶贫对象,因户制宜,因户施策,切实开展“精细化”扶贫工作,2015年以来,该镇已实现贫困人口脱贫60户469人。

图片1

扶贫干部开展政策宣传

理念精细化 制定“四级”扶贫制度

“扶贫工作要精细化,首先要在精准理念、细化制度、明确方针上下功夫。”包河镇相关负责人说。

对此,该镇的扶贫工作实行“四级”制度,实行精细分工:主要领导包片,负责调研工作和整体监督管理;分管领导包村,负责村社扶贫工作统筹协调;驻社干部包社,落实每一位帮扶人和帮扶联络人并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干部包户,负责对自己所帮扶的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在“四级”制度的支撑下,全镇扶贫对象均落实了帮扶干部,对所帮扶对象实行“包干”帮扶,全镇帮扶对象均落实了帮扶人、帮扶联络人,实行帮扶全覆盖。

“扶贫干部们深入全镇各个贫困户家庭和地块,调查取证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住房情况、致贫原因、产业状况、政策落实等情况,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建立贫困户管理台账,分类管理,迈出了精细化扶贫的第一步。”河包镇扶贫办主任廖焱说。

廖焱表示,河包镇全体扶贫工作人员每月开展结对帮扶不少于1次,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掌握帮扶对象生产生活情况和所需所求,填写贫困户结对帮扶方案一览表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相关扶贫台账和《扶贫手册》,每一页的填写内容均需要得到帮扶对象的签字认可。

“四级”制度实施以来,该镇已经基本形成了扶贫方针:对有外出务工能力的贫困人口,引导其走劳务输出的增收路子,联系相关部门广泛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改变贫困户想找工作却愁信息不畅的窘境;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但不便或不想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引导其走产业扶贫的增收路子。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等,让贫困人员就近就业;对劳动能力相对较弱的贫困人口,引导其走能人带动的增收路子,鼓励这类贫困人口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增加财产性收入;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充分发挥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救助制度的救急难、兜底线功能。

图片2

扶贫干部入户走访

因户施策 实施个性扶贫方案

今年6月,河包镇满山遍野的桃树已到收获季节,一派丰收景象。

家住黄檀村11社的杨本万,望着自家房前屋后一大片的桃树林,露出满足的笑容。他的院子整洁干净,猪圈里养了几头猪,他手脚麻利地在屋里屋外忙碌着。

四周邻里谁也没想到,仅仅几年,他这个贫困户的生活能有这么大的变化。

杨本万的母亲已80岁高龄,身体不好,经常进医院,妻子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儿子上学食宿都需要费用。

2015年,杨本万被纳入建卡贫困户,由扶贫干部于云洲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

于云洲综合权衡他的身体状况和个人资源后,决定因地制宜,采取种养植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帮扶。由于杨本万家前有一片坡地,地势较高,阳光充足,坡下有水塘,便让他在坡上种桃树,树下养土鸡,水塘养小龙虾。

2015年,该镇政府派出技术专家,一对一地给杨本万传授小龙虾养殖技术,还给杨本万送去鸡苗和猪仔。在政府的帮扶下,杨本万消除了顾虑,脚踏实地地干起来,到现在,杨本万已经种下400余株桃树,养了500只鸡,承包30亩田养小龙虾。

2018年,杨本万一年盈利10多万元,收入已经相当可观。现在杨本万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里帮忙。“孩子有文化,学习技术快,我就更放心了。”

对杨本万家的脱贫帮扶,只是河包镇实施精细化扶贫策略,为每一户贫困家庭制定个性化扶贫方案的例子。

“扶贫方案‘个性化’,是充分建立在对扶贫对象深入调查走访的基础上的,真实地体现了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们在扶贫工作中,还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将人性化扶贫融入其中。”廖焱说。

图片3

邓平友骑车运送辣椒苗

 兜底保障 啃下脱贫硬骨头

一座座崭新宽敞的砖瓦房,一条条通村入户的硬化路。6月10日上午,在核桃村1社,记者来到脱贫户邓平友家。“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土坯危房,搬进政府补贴建设的新居,邓平友对自己的新生活很满意,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他的家。

邓平友说,自己患有糖尿病,家里两个女儿正在上学,去年去世的母亲之前身体不好,家里负担重,一家5口挤在只有两个房间的土坯房里,房子年久失修,成了D级危房。

在政府的帮助下,邓平友修了新房,家里通了自来水,两个女儿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单间,上厕所也不用去猪圈,而是有了水冲式卫生厕所。孩子的学费生活费都有政府保障,邓平友住院看病自付比例基本控制在10%左右,一系列政策兜底帮扶让邓平友一家喘过来一口气。

邓平友说:“现在家里条件好多了,种了8亩地的二荆条,养了13头猪,还种了水稻和红薯,家里不忙时,我还能在周边打零工,补贴家用。”

邓平友家一面墙贴满了奖状,他表示,家里两个女儿挺争气,成绩都不错,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加油干,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医疗开支、住房安全、教育保障等都是脱贫攻坚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河包镇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将扶贫举措精准到人头,统筹到区域,针对该镇现有未脱贫的92户292人,进一步建好台账,实施科学分类,采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对居住危房的人员实施危房改造,彻底解决住房保障问题;对因病、因残无劳力的60户甄别实施部分低保兜底;对因学致贫的13户确保助学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对于不愿发展种植、养殖的贫困人员,该镇积极与镇上粉条企业对接,为其落实就业问题,增加劳动收入。

河包镇党委书记黎源表示:“我们将继续开展整村推进与扶贫到户相结合、产业开发与改善基础相结合、物质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因人定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确保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