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叶定玉:脱了贫也得继续干 才能让日子越过越好

发布日期:2019-06-30 12:05 来源:荣昌日报

荣昌区盘龙镇禾苗村叶定玉一家曾经与疾病“战斗”了十几年,也和贫困“同行”了十几年。在她家最困难的时候,被政府纳入贫困户,戴上“贫困”帽子后,叶定玉浑身不自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叶定玉一家从破土房搬进了宽敞靓丽的楼房,从衣食紧凑到吃穿不愁,子女也顺利完成学业……这一切,除了政策帮扶,还有叶定玉夫妻俩的勤劳付出。如今,脱了贫的叶定玉开始朝着增收致富路迈进。

图片1

叶定玉在地里锄草

自强    弱女子撑起一片“天”  

6月27日凌晨2点半,叶定玉的闹钟就响了。一番简单的收拾后,她打着手电筒出门“挣钱”了。这一晚,叶定玉都没怎么合眼,她得赶在凌晨3点多去村里一户人家做帮厨。  上午8点左右,帮厨回来的叶定玉没给自己留点歇脚功夫。她一边扫地,一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给人帮厨一天能挣120元,切菜拌菜,啥活都做。今年年初去各家做帮厨,挣了1000多元呢!”正是这样的自立自强,让叶定玉带着一家五口撑过了最穷困的日子。  

2014年,叶定玉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贫困户,叶定玉觉得并不光荣,“年纪轻轻的,就成了贫困户,说起都不好意思。可当时家里的情况糟糕,实在没有办法。”原来,丈夫潘正理以前是兽医,一家人的小日子也算惬意。谁也没想到,这样的生活在2003年戛然而止。那一年,31岁的潘正理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走路都成问题。此后,便是漫长的求医之路,耗尽了多年的家底。  

“最难熬的时候,婆婆和丈夫都卧病在床,两个人都需要照顾。”回想起那几年,一家人的“顶梁柱”叶定玉再也绷不住了,眼泪刷的一下掉了下来。家里两个人患病,还要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沉甸甸的担子压得叶定玉喘不过气。2015年,叶定玉带着丈夫去重庆治病。为了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叶定玉在医院附近的街边卖起了早餐,每天凌晨早起做稀饭、汤圆,准备各种食材,这一干就是两年。  

在叶定玉的精心照料下,丈夫的病情开始有了很大的好转,除去医药费这笔开销,夫妻俩还剩了6000多元带回老家。

勤劳    发展产业道路“宽”

“这些年,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家里的房子、两个孩子的学费、丈夫和婆婆的医保才有了着落。”叶定玉说,现在扶贫政策好,只要勤快点、不偷懒,脱贫是迟早的事。  

很长一段时间,叶定玉一家的住房成了大问题,由于常年风吹日晒,土房严重老化,门坏了,都没钱装,一家人就这样一直熬了过来。直到2015年,国家复垦指标下来了,把老房子推了后,叶定玉一家领到5.6万元补贴,再向亲戚借了些钱,修建了如今的两层楼房,一家5口这才搬进了安全宽敞的房子。此外,2016年至2017年,在重庆读书的女儿还享受了每年3000元的教育资助。  

有了政府的帮助,叶定玉一家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坚定。去年,叶定玉参加政府组织的厨师培训、花椒培训、畜牧养殖培训等技能学习。在叶定玉看来,只要是能挣上钱的,她都愿意去尝试。  

图片2

叶定玉夫妻忙完农活回家

2018年,叶定玉一家获得2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为了把这笔钱用好,叶定玉除了把自家的地种上,还把村里别家不种的地借过来,种上了6亩地的西瓜,卖了16000元。今年,叶定玉不打算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西瓜、玉米、花生、花椒……各种经济作物“轮番上阵”。叶定玉说,“我们不懂大规模种植,也不懂市场规律,只有吃‘勤快饭’。今年想尝试把多种经济作物进行套种,现在每亩地里都种上了100株花椒,看看什么挣钱,再多种些。” 

信心 好日子得靠自己“走”

在贫困中挣扎多年的叶定玉一家,总算拔掉了穷根。

这几年,丈夫潘正理病情恢复较好,尽管不能做重体力活,但每天都在做些零工补贴家用,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100多元。

在一家人的努力下,叶定玉的两个孩子在读大学期间,就开始勤工俭学,她的大儿子潘宏维上大学时,经常用课余时间搬桶装水,周末去餐馆打工,开学了,就卖被子和生活用品……尽管如此,潘宏维的学业也一点没受到影响,他还因成绩优异拿过两年的5000元奖学金。叶定玉说,“他还把打零工挣的钱给妹妹作生活费,最后一年的学费都是他自己交的。”                        

现在,潘宏维已经工作,每月收入3000多元,女儿潘洪芳也在今年大学毕业。叶定玉坚信: 虽然现在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只要一家人齐心,勤劳肯干,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