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贫困户杨太平:生活变了样 对联述心声

发布日期:2019-06-28 13:19

“有的人得到了政策扶持,却瞒着说没有;有的人得到了政策补助,还想伸手……这样的思想要不得!”重庆酉阳板桥乡水车坝村9组贫困村民杨太平虽然没多少文化,却句句在理。

出于感恩,去年腊月,杨太平买来红纸,撰写对联,贴在自家屋外的柱子上,以表达心声。

“美丽石码在脱贫,百姓拥官官为民”

“党委政府靠得住,直奔直走小康路”

图片3

杨太平写的对联。

因病致贫

杨太平家的贫困,要从他的父亲杨胚光患病说起。

2016年7月4日,82岁的杨胚光准备登上自家的火铺去休息,不料,当他刚跨上一只脚,就头一晕,摔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听到老人妻子的哭声后,侄女杨书香闻声赶来,和丈夫一起用三轮摩托车将老人送往板桥乡卫生院救治。经医生初步诊断为脑梗塞。

在老人被转院至重医大附一院酉阳医院治疗后,杨太平也从外地赶了回来。

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杨胚光的病得到了好转,能说话,能吃饭,但却不能下地行走,失去了独立生活能力。

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年岁已高。杨太平再也不能外出务工,只得在家里一边照顾父母,一边下地劳动。

2018年,酉阳对贫困户进行动态调整,杨胚光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

积极创业

之后,根据杨太平一家的具体情况,板桥乡又将杨胚光及其妻子胡素清纳入低保。

虽然享受了低保政策,每月有最低生活保障金,但杨太平并没有养成“等、靠、要”的思想,而是积极谋划发展产业,增收脱贫。

发展什么产业呢?首先,杨太平盯上了一片油茶林。这片油茶林是外乡某大户于2012年种植,此后由于无人管理而荒废。其中就包含杨太平家的8亩油茶。

他将自家土地上的油茶林除草、施肥、剪枝,还到山上采挖茶苗对未成活部分进行补植。此外,他还承包管理邻居家的8亩油茶林。去年,杨太平售卖油茶籽得到了1万多元收益。

去年杨太平除管理油茶林外,还种植了4亩辣椒和3亩青蒿,收入1.2万元。

今年,杨太平继续认真管理16亩油茶林,同时,还种植了3亩辣椒、3亩青蒿。

图片4

杨太平察看今年油茶挂果情况。

“有党委、政府的帮助,只要勤劳肯干,一定能够顺利脱贫,也能够与大家一起奔入小康社会,绝不会拖后腿!”杨太平告诉记者。

今年,杨太平还在“一房五改”政策的支持下,将自家房屋的板壁、屋檐、庭院、厕所等进行了改造,让曾经破旧的房屋换了新颜。

撰写对联

杨太平为何要写感恩的对联呢?他告诉记者,在他的心中,有一件憾事------那就是自家所在地石码以前既缺水又交通不便。

石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山高坡陡。水井大多是雨水累积成的岩窝井,降雨后过几天就会干涸。

水井干涸之后的石码人,只得到山下的黑塘坝挑水,来回一趟需两个多小时。

水是石码的大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6年,板桥乡党委、政府积极解决水车坝人饮水安全问题,在该村4组大塘修建了40立方米的水池,然后又在石码修建了20立方米的水池,把大塘水池的水引灌到石码水池,然后再引流到家家户户。

近几年,当地党委、政府不但解决了石码的饮水安全问题,还解决了出行问题。

2012年,板桥乡给水车坝村修建了一条通村公路,通到了杨太平家所在的石码。去年,公路还被硬化成水泥路面,村民出行更方便了。

如今,杨太平家门口对仗不工整、书写很潦草的对联,却成了“名作”,不少人用手机照成照片发到网上,共同分享这户贫困户的心声。

短评感恩是一种美德

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我们受到别人的恩惠,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心怀感恩,这是一种美德。

当然,有很多人做好事不留名,不图报答。但是,作为受到帮助的人,感恩之心是应该有的,如果对方不需要不接受报答,则可以将这份报答之情回馈给社会。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得到了政策扶持,还想得到更多的帮扶,而且刻意“藏富”,言语之中尽显“穷酸”。还有一些人,为了实现自己得到更多好处的愿望,对享受到的政策瞒报,或装聋作哑,这种行为是要不得的,甚至令人生厌的。

与之相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也会发现大多数人是懂得感恩的,板桥乡水车坝村9组贫困村民杨太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家因为父亲患重病从而成了贫困户,享受了低保兜底、产业扶持、“一房五改”等政策。他家乡的水、电、路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他发自内心感受到党的政策好,幸福感油然而生,于是用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