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发布日期:2019-05-08 10:55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是长江上游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区,辖域内长江流程679公里,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希望重庆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这为重庆在新时代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指明了新的方向。

深入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是重庆实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庆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相比于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应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一体化。重庆是长江上游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区,辖域内长江流程679公里,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在全域空间范围内探索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导向,兼具全空间、全领域、全行业、全链条、全过程和全要素特征的全域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是重庆探索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的关键路径,也是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抓手。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推进。

第一,摸清生态资源“家底”,全面掌握重庆全域空间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等生态本底,深入推动生态产业化。生态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部分,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气候”等资源,这部分是大自然所赋予形成的;人文资源则包括“历史、文化、科技、民俗”等资源,这部分是人类活动创造所形成的。推动生态产业化,就是将生态资源作为特殊资本来运营,推动生态资源或要素的价值增值,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这一过程没有统一的“模板”,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一是在重庆全域空间范围内,梳理形成以“山水林田湖草气(候)”“史文科民体艺创(意)”为重点的生态资源体系,明确全域空间内生态资源的禀赋、格局及特色,为生态产业化提供可供“精筛细选”的资源基础条件。二是积极探索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唤醒激活“沉睡”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深度挖掘生态资源的内在价值特性,实现生态与产业的互动、互促与互融。三是全方位推动“全域空间→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生态空间”的绿色转化升级过程,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优势转变、粗放集聚向生态集聚转变、全域空间向生态空间转变。

第二,厘清现行产业“家底”,全面把握重庆全域空间范围内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等既有产业基础,深入推动产业生态化。重庆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同时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全域旅游业、新兴服务业等方面也有一定优势。推动产业生态化,就是运用低碳、循环、绿色的理念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资源利用高效、生态效益良好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发展。这一过程没有标准“图纸”,应遵循因势利导原则。首先,在农业方面,依托各区县的独特生态优势及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以柑橘(柠檬)、榨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生态农产品为代表的十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细链”变“粗链”、“单打”变“集群”。其次,在工业方面,重点将大数据智能化等智慧产业建设成为重庆“旗舰”产业,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导向,改造升级汽车、电子、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消费品和能源等“6+1”传统支柱产业,夯实现代化生态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再次,在旅游业方面,重点打好“三峡”“山城”“抗战”“红色”“温泉”“乡村”和“开放”七张牌,借助立体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旅融合和体旅融合,实现全域“+旅游”的多元化业态格局。最后,在空间载体方面,重点依托既有农业产业园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和各类开发区,打造产业生态集聚的空间载体,推动园区实现“技术现代化、生产循环化、产品绿色化、产业园区化、园区集群化”的“五化同步、五化一体”绿色化转型。

第三,以生态资源体系、现行产业体系为基础,充分发挥用好“七大优势”,全力构建全域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交织互融。一是在全面梳理重庆全域空间范围内的生态资源及现行产业结构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重庆所拥有的“七大优势”,即国家战略的多重叠加优势、得天独厚的连通区位优势、独特魅力的山水资源优势、全域绿色的生态本底优势、良好基础的产业发展优势、巴渝文化的潜在价值优势、直辖治理的体制机制优势。二是超越“行政界线”思维,将重庆全域空间范围视为同一整体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协同布局、优化配置生态资源要素,探索构建以“6+8+X”为主体的全域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其中,“6”具体指“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绿色、环境治理、智慧创新、融合集聚”六大核心业态类型;“8”具体指“大种养、大制造、大智慧、大健康、大旅游、大流通、大文化、大民俗”八大重点产业领域;“X”具体指具备“低碳、循环、高效、科创、融合、集聚”六大特征的其他生态产业及关联业态、衍生业态。三是在全域空间范围内,调整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布局,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协调融合,生产空间必须是生态空间、生活空间也必然是生态空间,使生态、绿色成为“三生空间”的根本底色。

(执笔人:吴华安教授、罗胤晨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生态集聚及空间差异化策略研究(18CJL03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