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重庆黔江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提振脱贫精气神

发布日期:2019-05-08 10:53 来源:重庆日报

2019-05-08-0076

长春村院坝宣讲会(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进入新时代,黔江区以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我的创业故事“三个故事”宣讲为抓手,接力传承“八七”扶贫攻坚时期创造的享誉全国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以滚石上山、抓铁有痕的韧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2017年成功脱贫摘帽。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发表重要讲话,为确保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激扬起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如期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精气神。从贫困走向小康,黔江人不忘初心,不止步、不懈怠,持续固底板强后劲促提升,注重“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迈出了脱贫攻坚的新步伐。

真情铺满扶贫路

精准帮扶暖人心

5月初夏,连日来,重庆市卫健委扶贫集团派驻到黔江区深度贫困镇金溪镇长春村的“第一书记”田杰,汗流浃背地奔走在大山间。在众多扶贫干部中,田杰是出名的“背包哥”,背包、护膝、胶鞋是他的“三件宝”,走访调研、政策宣讲、推动项目落地等,是他的工作日常。“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振奋人心,需要及时讲给群众听,落实落地见成效。”田杰说。

近两年来,田杰走遍了全村485户,推动发展蚕桑、羊肚菌产业2300余亩,全村土地入股率达65.93%,土地流转入股率达82.1%,实现产值100多万元。到2020年,力争产值突破1000万元。田杰说,为了激发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也为了让扶贫工作得到群众支持,长春村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宣讲活动,群众自己讲自己的脱贫故事、增收故事,他也讲自己和其他扶贫干部的扶贫故事,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推动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每一次参加院坝会、宣讲会,听大家讲述“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我的创业故事”,长春村的村民们都激动不已,备受鼓舞。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在黔江,有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扎根基层、坚毅笃行,助力脱贫攻坚,筑梦新时代。中塘乡兴泉社区“第一书记”向林就是典型代表之一。2019年3月,向林作为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开展的“榜样面对面”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市级宣讲团成员,深入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进行宣讲,用自己真实、鲜活的故事激励基层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件件扶贫故事、一场场深入宣讲。黔江区组织了宣讲团,在全区对向林等优秀扶贫干部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帮扶干部“学榜样、做榜样”热情高涨,讲述扶贫干部的点点滴滴,传递他们浓厚的为民情怀,也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创造新业绩、成就新作为,得到了群众的真心认可。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组现场检查群众认可度达96.87%。

不等不靠不忘本

脱贫攻坚力争先

夏到农家,美在乡村。金溪镇清水村已脱贫户田建的桑园地,群山环抱,山霭缭绕,10余名村民正在劳作。

“80元一天,中午还管一顿饭。”田建今年47岁,是村里的脱贫户、残疾人,也是村里产业发展带头人。如今,他在清水、山坳两个村拥有桑园225亩,通过“桑+鸡”“、桑+椒”的模式,发展山地立体农业,不仅让自己脱贫致富,也带动村里50余人(三分之一贫困户)就近务工,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一家全靠党的好政策,顺利脱贫。”在邻近清水村的金溪社区,已脱贫户杨胜雨在参加群众院坝会时,会忍不住站在群众中间激动地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

杨胜雨家曾因学致贫,2015年,驻村工作队的扶贫干部多次到他家,讲政策、送技术培训、修建沼气池等,帮助他家发展了养牛产业,当年增收顺利脱贫。如今,他家年收入50余万元,还新建了鱼塘,每逢赶集日,光卖鱼苗都能收入近500元。

“产业发展好了,致富信心也更足,打算将养牛场发展成200头的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对未来,杨胜雨有梦想和规划,他希望能将自己家的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帮助更多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无论是在“八七”扶贫攻坚时期,还是在今日脱贫攻坚的新时代,黔江人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涌现出一大批如田建、杨胜雨一样的脱贫典型。

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真脱贫、脱真贫。黔江区举全区之力一手抓深度贫困脱贫攻坚,一手抓脱贫成果巩固提升。2018年,全区全年新减贫732户2692人,代表重庆市先后接受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扶贫办的督查并得到高度肯定,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全国首批19个“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样本区县之一(重庆唯一)。

返乡创业富乡亲

广阔天地有作为

初夏,灰千梁子的万亩野生杜鹃争相绽放。塞上邻鄂,松林村一组的菊花基地一片葱郁。

这片梯土,记录着一个人——“土家愚公”简旺超。他在责任地承包前,带领村民改土;承包后,带领儿孙改土,87个乱石坑成了22块梯土。如今,他的侄孙简义相,一位“一天锄把都没摸过”的金融专业大学生,在过去只种玉米、土豆的高海拔山区种植杭白菊成功,传承着这股精气神。

“我下决心用行动兴农扶贫,做一个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增收。”今年3月,简义相在黔江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工作会议上发言,他的每一句话语都感人肺腑、鼓舞人心。

有梦想,在农村一样大有可为。早在2018年5月,简义相就作为重庆市“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的成员之一到全市各地作宣讲报告,向大家讲述他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在乡村大有作为的故事:他用半年的时间建了7间银耳房,花掉了积蓄,还找姐姐借了10多万元;在自己种植成功后,他请乡亲们跟着他一起干。2014年,他又开始种植菊花,拿到了长期稳定的订单,带着乡亲们一同致富,让他们不仅有股份分红,还每个月有了固定工资收入。

一代接着一代干。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土家愚公”,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八七”扶贫攻坚中树起“北有临沂,南有黔江”的旗帜,成就了“如果要写中国扶贫工作的历史,一定少不了黔江”的佳话。

在黔江这片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之地,每个人都满怀期待和梦想,迈出新的步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速推进乡村旅游等,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截至目前,全区以实施“立体农业行动”为突破口,建成示范基地5.08万亩,实现产值5.8亿元,粮经比调整为55:45,收购烟叶7.8万担,全年产茧50340担,烟农、蚕农收入分别突破1亿元,农业产业持续提质增效。同时,新发展专业合作社112家,农业产业覆盖90%以上贫困户,209个非城市村(社区)实现“一村一品”、“一村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