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热点透视】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发布日期:2019-04-09 10:52 来源:重庆日报

■系统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部署,加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顶层设计,制定专项规划、明确重点任务、确认时间表、确定实施路径并形成任务书。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对重庆而言,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意义

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以森林生态、石漠生态、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基础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不仅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庇护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国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重庆处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带。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重庆市境内长达679公里,居上游各省(区、市)之首。境内长江水系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多达510条,呈不对称网状分布;林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居西部地区前列。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是国家重要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把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放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首要位置,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重庆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所在。

近年来,重庆严格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加大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从源头处截污,推动绿色发展,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出了应有贡献。当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多个重点项目有序启动,“青山”“绿水”工程扎实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林地有偿退出机制改革试点等在全国率先探索或推广,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工作基础扎实。让长江经济带成为多彩美丽的画卷,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永存,已成为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与行动自觉。

不断推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几个着力点

加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要加强研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机制,为优化空间、加强保护与管控、实施治理与修复等提供理论指导。梳理新阶段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内涵要求与重点任务,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系统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部署,加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顶层设计,制定专项规划、明确重点任务、确认时间表、确定实施路径并形成任务书。

创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思路与方法。要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示范性创建中强化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考核任务与标准。探索立体挖潜国土绿化的新方式,以落实河长制与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抓手探索“三水共治”的新方式,拓展自然环境资源空间,夯实生态基础。增强关键和“瓶颈”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推进技术与管理创新。

在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提升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质量与稳定性。要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突出规划引领、严格政策管控,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共抓大保护”等专项整治,围绕重点区域与环节探索分类施策,如实施“一河(库)一策”破解“水脏”“水浑”难题和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着力提升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整体环境监管能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网络监督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建设,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防范重大环境灾害。

完善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管理的体制机制。一是健全一体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整合部门管理职能,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加强统筹与协调能力,破除多层与多头监管导致的相互推诿和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为指导,整合、修订、废除与新增相关制度,提升一体化支撑能力。二是加强联防联治能力。健全跨区域和流域环境执法机制和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形成跨行政区生态灾害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部门协作与群众参与的污染综合治理与管理模式;力争在分类补偿机制与横向生态补偿试点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强化问题导向,制定责任清单、建立整改台账,全面推进突出问题整改。四是健全对重点地区与重点项目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投入“托底”和引导作用,发展绿色金融,拓展生态环保融资渠道。五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环保督察常态化机制,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和责任,健全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终身问责追责机制,以终身追责倒逼责任落实。

(作者系重庆科技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受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8SKCS01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