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发布日期:2019-03-12 13:10 来源:重庆日报

2019-03-12-00711

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要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将自己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本质上是自主创新,其主体性的保护和增强也依靠自主创新的持续与加快。一个缺乏创新的理论体系或文明传统,必然会逐渐走向消亡。中国伟大而生动的实践,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活水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而主体性与原创性的存在与彰显,就是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更不是一切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而是要基于中国实践,不断推进思维创新、观点创新和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真正“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真正“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关键还在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这个社会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理论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本份,求真与创新则是内在的实质。这就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清醒认识到“自主性、独创性”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更要把这一理念切实内化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必备理论品质。进而在实践中,自觉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切实践行好“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这一要求。

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党和人民的成功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并展示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实践,还在于阐释好实践。只有用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才能向世界阐明中国道路何以能够成功及对世界的意义。如何用中国理论解读好中国实践?历史赋予了哲学社会工作者光荣的使命,即坚持自主性、独创性,推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用中国理论在中国、在世界的大舞台全面有效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投入火热的实践,增强“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的本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其次,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分清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整体和部分,既看清存在问题又看清其发展趋势,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再次,推动理论创新。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理念、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