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孙中山与植树节的渊源探秘

发布日期:2019-03-12 10:20

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我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全体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

微信截图_20190312101420

植树节的起源与发展

植树节,古时即清明节。中国古人历来有清明植树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在坟头栽种树木。到了春秋时期,民间也开始在清明立坟植树,据《礼记》记载,孔子就曾在云游前,为了将来能辨识祖坟,在其父母坟头种植了松柏。

又传说,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不愿锦衣夜行,因此回乡祭祖,却一时找不到父母坟墓,于是,命人修坟立碑,并植松柏以做标志。恰巧当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刘邦便将清明定为祭祖节,且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荣归故里,举行盛大祭祖、植树活动。

后来,此习流传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民俗。古书《岁时百问》中对此评述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其实,古人在清明节植树,不仅出于清明期间阳光明媚、春雨飞洒使得树种的存活率更高,也是以种树的形式抚慰人们心中对逝者的悲痛思念,象征着来年的希望。

那么,植树节为什么由清明变成了现在大家熟知的3月12日呢?其实这跟孙中山先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微信截图_20190312101433

孙中山与植树节

孙中山出生的香山,古书载,“地多神仙花卉,香闻十里”,这里的人热爱生活,遍种花木。现如今,您如去孙中山故居,还能看到庭院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那是幼年孙中山最爱呆的地方,在树下,他可以听故事,可以纳凉,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17岁那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中山,还特意带回了一株酸豆树苗,并亲手种在自家门前,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这颗酸豆树,虽经历过台风侵袭、大雨冲刷、太阳暴晒,终成大树。如今,这棵树已满百岁,仍郁郁葱葱。这一切,也许促成了孙中山先生对树木一生的眷念。

微信截图_20190312101528

孙中山故居的大榕树。幼年的孙中山先生,时常在这棵榕树下,听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讲述洪秀全、杨秀清的故事。

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而植树造林正好体现了民生主义思想。孙中山先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并倡导植树造林的政治家了。

早在1893年,孙中山就在《上李鸿章书》中指出“中国欲强,急兴农学,讲究树艺”,更在广州演讲“三民主义”时再次指出:“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1912年5月,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后,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孙中山先生还倡导以工代赈,开垦荒地,以帮助贫民,教之以改良农事和园艺之方。为此,他第一个在《成立中国义农会》上签名,促使民国政府先后划拨了4000亩荒地支持造林,帮助了大批贫农。

1915年7月30日,在凌道扬、韩安、裴义理等人倡议及孙中山先生的支持推动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后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溘然长逝,举国哀痛。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并提倡植树造林的人。

微信截图_20190312101822

绿化造林造就美丽中国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1979年2月2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1982年的植树节,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邓小平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微信截图_20190312101914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在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森林覆盖率为12%。到2018年,中国森林面积达到31.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对于气候的调节能力,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此,中国还启动了网络植树节公益活动,旨在为社会公众搭建一个便捷参与植树造林和消除贫困公益事业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中国社会公众的绿化环保和扶贫助困意识,调动全社会力量援助西部、植树造林、保护地球。每年植树节的主题也越来越丰富:“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与大树在一起”“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拥抱春天,播种绿色”……标语更趋文学化:“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植树在当代,得宜在下代”“树木棵棵种,绿树点点阴”……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今天,植树节已不仅限于一种行为,而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繁衍生息代代相承的人类文明。

(市委党史研究室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