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强保障 夯基础 兴产业 美环境 武隆 决战脱贫勇攻坚 乡村振兴谱新篇

发布日期:2019-03-11 10:42 来源:重庆日报

石桥湖畔搬迁移民新居  王俊杰 摄

石桥湖畔搬迁移民新居 王俊杰 摄

全线贯通的江后路龙溪乌江大桥   曾光全 摄

全线贯通的江后路龙溪乌江大桥 曾光全 摄

高山蔬菜俏  陈庆发 摄

高山蔬菜俏 陈庆发 摄

蜿蜒致富路

蜿蜒致富路

武隆脆桃花开烂漫  李政 摄

武隆脆桃花开烂漫 李政 摄

犀牛寨乡村旅游节  杨润渝 摄

犀牛寨乡村旅游节 杨润渝 摄

白马茶山  杨光葵 摄

白马茶山 杨光葵 摄

火炉镇“公序良俗”建设表彰大会  代君君 摄

火炉镇“公序良俗”建设表彰大会 代君君 摄

双河镇高山蔬菜基地

双河镇高山蔬菜基地

春日融融好时光,乡村处处新气象。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武隆区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奋力书写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答卷。2017年11月9日,武隆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均达到贫困县退出条件,如期实现了高质量整体脱贫摘帽,全区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8年底,武隆区全年脱贫660户204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8991元,增长17%。

“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严的要求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坚决确保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在中央第四巡视组对重庆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动员会上,向全区干部群众发出的动员令。

当前,武隆围绕巩固脱贫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提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武隆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政策兜底“织密网” 精准帮扶助脱贫

“我多次在医院住院治疗,真是多亏党的好政策,不然我都不知咋过下去。”家住武隆区长坝镇茶园村生基坪组的村民张吉宪提起治病过程,心里满是感激。原来,张吉宪因病、因学致贫,2014年6月张吉宪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俩通过在外务工挣钱,在2016年底脱贫。

去年5月,张吉宪被查出患上“完全性葡萄糖”疾病,在武隆福康医院、重庆肿瘤医院5次住院治疗共计住院医疗费用42339.51元,经各种政策的报销补偿后,张吉宪仅自付了3137.29元,自付比例为7.4%,“现在我的病基本治好了,还有门诊兜底保障,等完全康复我还会出去务工,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张吉宪信心满满地说。既保如期脱贫,更要防止返贫,在健康扶贫大格局下,这样的故事和幸福正在武隆不断上演。

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征途上的“拦路虎”,为使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拔“病根”断“穷根”,武隆区将健康扶贫配套政策形成了以基本医保、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精准脱贫保险等在内的六大保障机制。此外,还通过加大投入广覆盖贫困人口救助,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施“三个一批 ”行动计划,坚持分类施治和鲁渝健康扶贫协作,全力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用健康扶贫为贫困户点亮新生活的希望之光。

截至2018年底,武隆区未脱贫人口减少到978户2915人,其中因病致贫贫困人口减少到602户、1858人,比重达63.74%。

与此同时,2018年,武隆区将本区5189名丧失劳动力,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和无法通过其他措施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发放低保金2366万元;民政医疗救助贫困户22705人次,发放救助金额412.6万元;对全区2763人特困供养对象发放供养金2575万元;5281名残疾人“两项补贴”全面落实,共补贴226万元。

在住房安全上,对291户深度贫困的无房户和窝棚户,按照每户5万元的标准予以兜底保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立了贫困大学新生入学托底资助5000元,武隆籍在校贫困大学生生活费每生每年补助3000元,贫困家庭儿童学前教育免收保教费、生活费等政策,确保不让一户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脱贫,“不留锅底”;保障,“不留死角”,巩固脱贫成效持续发力,武隆区靠政策兜底,织就精准扶贫“保障网”,兑现了“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承诺。

夯实基础强筋骨 脱贫按下“快进键”

3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武隆区后坪乡新修的江(口)后(坪)公路部分路段,压路机轰鸣,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对道路进行水稳层铺设。

“现在路修好了,大伙儿不仅出行更方面,农副产品也更好卖,脱贫奔小康我们的信心足着呢!”后坪乡高坪村贫困户李仕俸望着向远方延伸的新公路难掩激动地说。

江后公路是后坪乡的主干道,起于江口镇龙溪乌江大桥北桥头,接国道319线,止于后坪乡鱼子接省道S204。全长44.3公里,按三级公路建设,路面宽7.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该项目于2016年5月开工建设,经过2年零3个月的连续奋战后,在群众们的殷切期盼下,去年8月中旬实现全线贯通。目前,江后公路路基工程目前已完成90%,部分路段开始实施水稳层铺设,计划今年6月完成铺油路并正式竣工通车。后坪乡交通瓶颈制约、贫困制约即将突破,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江后路通车后将成为乡亲们的民心路、致富路、幸福路。” 后坪乡党委副书记冉云权介绍,江后路全线通车后,从后坪至武隆城区距离将从目前的103公里缩短至63公里,开车从3小时缩短至1.5小时。届时,后坪乡1935户7640名群众以及沿线火炉、桐梓、土地、沧沟等乡镇4万多群众将彻底解决出行难问题。

这只是武隆区建好“四好农村路”,促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修通一条公路,搞活一带流通,繁荣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武隆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序推进,截至目前,通畅项目设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开工建设667.753公里,其中已建成415.395公里,在建252.358公里;招标已完成即将启动施工112.952公里。去年9月,武隆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此外,武隆区还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努力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武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775处,累计完成投资2.95亿元,实现了乡镇场镇和重要旅游节点标准化水厂覆盖率100%,全区集中供水率由2014年的50%上升至85%,供水入户率由2014年的62%上升至100%。

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谋跨越,武隆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矫健步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产业兴旺添动力 托起乡村振兴梦

沐浴着春日阳光,武隆区凤山街道杨家村芦池堡组的村民严晓东和妻子在蔬菜地里忙活,他们正将鲜嫩的白菜收割装车,运往县城售卖。从曾经的建卡贫困户,到如今发展种植蔬菜30亩的种植大户,严晓东心里充满了展望更美好生活的底气,“今年,我家的蔬菜种植面积还要扩大,收入还会增加,生活还要更好!”

原来,严晓东因病、因学致贫,家中5口人,仅靠他在家附近打零工,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4年,严晓东被纳入建卡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扶引导下,严晓东开始学习蔬菜种植技术,通过发展高山蔬菜种植,盘活了自家曾经撂荒的土地。2015年,严晓东种植了5亩白菜、甘蓝,获得1500元产业项目资金补助,蔬菜丰收后,他收入了1.5万元,顺利摘掉贫困帽。

去年,严晓东种植蔬菜30亩,享受贫困户产业项目资金补助3750元,总收入7万元,年人均纯收入14054元,在武隆,像严晓东一样通过产业扶贫摆脱贫困的并不是个例。

产业挑大梁,脱贫有希望。为拓宽致富渠道,巩固脱贫成效,武隆区大力发展农业与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打造27个乡镇(街道)的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集中连片打造农业产业和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已发展高山蔬菜40万亩、特色林果30万亩、生态茶叶10万亩、草食牲畜200万头(只),基本形成了以示范带为支撑骨架的优势产业集群。

山水的自然禀赋,孕育了丰富优质的农产品,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武隆交出一张优异的成绩单:2018年,武隆积极争创全国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区,建成仙女山O2O体验馆、电商产业孵化园、电商运营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186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成功打造“寻味武隆”电商品牌,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第35类、29类、31类商标注册。整合上线品牌105个,单品4137个,实现电商交易总额 25.44亿元,其中农产品交易额3.1亿元;培育了羊角豆干、仙女红茶、芙蓉江野鱼、土坎苕粉等20余个特色品牌。

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武隆区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把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并积极将农村电商与产业相结合,使产业成为促进当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强劲引擎。

乡村旅游开新景 从美丽升级到富裕

走进武隆区赵家乡,绝美如画的美景让人心醉,新华村白院子就镶嵌在这片绿水青山之中。

一辆大巴车停在了村口的旅游集散地,看着下车熙熙攘攘的游客,村民杨成贵喜上眉梢,“这只是淡季,要是遇到暑期避暑高峰,我们村的农家乐可是一房难求。”

几年前,杨成贵一家4口住在新华村茶林湾的半山腰,地势偏僻、交通不便,仅靠种庄稼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艰辛。2015年,他被纳入建卡贫困户,同年6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搬到了山脚的居民集中安置点居住。搬出新生活,踏上新征程,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杨成贵开起了一家小型农家乐,当年7、8月份,杨成贵农家乐的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年底杨成贵顺利脱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偏远的高山变为村民手中致富的“金山”,随着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生态红利不断释放,好山好水好空气是他们手中增收致富的制胜的法宝。

在赵家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4月成立了白马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现有农户会员119家。合作社成立以来,对会员统一进行统一旅游要素培训、内部接待设施、外部环境打造等“八统一”建设,2016年合作社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80个优秀的“合作社+农户”。

山水筑梦,点绿成金。2018年,白马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收入7600余万元,解决本乡富余劳动力500余人就业,全乡共有30户148人通过办农家乐脱贫,在乡特色农业旅游企业中务工脱贫的62户253人,为游客提供产品脱贫的125户438人。

为强化乡村旅游与扶贫攻坚的深度融合,武隆区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增收模式,除了探索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增收模式,还有廊桥带动型、集镇带动型、景区带动型等四大增收模式。2018年,武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2000余人脱贫致富。

“发挥好生态资源这个最大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生态游、乡村游、休闲观光游、农业体验游等旅游产品,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武隆区长卢红信心满满。站在发展新起点,武隆以美丽生态为底色,美丽乡村为依托,正精细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洁净美化整治佳 绿色家园焕新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武隆区仙女山镇白果村,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整洁的柏油村道蜿蜒向前,远处层峦叠嶂、绿意盎然,近处窗明几净,花香四溢,美丽乡村步步皆景,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村里房前屋后看不到一点垃圾,生活在这里可比城市更舒心呢。”村民柯贤林悠闲的在村里散步,不禁夸赞起如今的幸福家园。

2017年11月,随着仙女山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项目创建正式启动,仙女山镇白果村、庙树村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大美乡村为导向,以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改造为主攻方向,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

全面实施污水净化、卫生洁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等整治工程。

如今走在仙女山镇的乡野之间,大地青山与潺湲绿水相得益彰,家家户户排出的污水通过管道流入处理站,过滤净化后排出;生活垃圾严格进行分类,由专人清运,“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历史一去不返;通过“整洁庭院”、“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逐渐深入人心……

美丽乡村,美在山水、美在生态,更美在人文、美在精神。心有所栖,除了内在美,涵养乡村底蕴“内在美”成为题中之义。对此,仙女山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项目实施了以“孝贤洁序、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墙画630平方米,让人们在“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向善的乡风民俗交融发展。

下一步,武隆将以涪陵武陵山示范片,仙女山示范片为基础,争取市级项目支持,打造双河镇木根村、荞子村、梅子村市级示范片,打造完整的市级示范带。同时,围绕武隆乡村旅游,打造土坎、双河、仙女山镇、芙蓉街道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精品示范带。武隆正以美丽的姿态,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以乡村振兴为依托,积极打造示范亮点,以点串线、促面,推动人居环境由“一处美”“一时美”向“一片美”“持久美”转变。

村落净美,民风淳朴,武隆区涌动着建设绿色美丽家园的如火热情和款款深情,以乡村最质朴、最自然、最亲切的样子,让市民更加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