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当前,重庆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全面冲刺、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庆正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脱贫攻坚进行时——学论述抓整改促落实”系列报道,首先推出“脱贫路上有你”子栏目,来看驻村第一书记、基层干部如何扎根扶贫一线,整合资源、科学施策、构建多元化脱贫路径。
蜿蜒盘旋的硬化公路直通金花村。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月25日6时讯(首席记者 黄宇)2月11日早上9点,春节长假刚过,巫山县双龙镇金花村驻村第一书记庞玉川便冒着细雨离开了村委会。他,要去地里看看自己亲手扶起来的“致富宝贝”们长得咋样了。
春节前,庞玉川和村支书王绪亮组织金花村村民,在集中翻新的260亩土地上种下11000多株巫山脆李树苗,同时套种了高山土豆。巫山脆李从种植到挂果至少要三年时间,套种土豆的做法,既解决了短期村民受益问题,也提高了村民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成为金花村脱贫致富的主要办法。
要致富先修路 大户带头种李树
由于没有桥,双龙镇镇上到金花村、水田村还要靠轮渡过河。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金花村距离巫山县城60公里,海拔450米至700米,耕地面积2500余亩,林地面积13188亩。全村有6个社661户186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318人。在尚未脱贫的村民中除因病、因学致贫外,还有不少是缺资金、缺技术致贫。
到村里的路只有一条,弯多路窄,通行不畅。在往常,村里出行全靠摩托车,土特产不仅运不出去,产业也发展不起来。脱贫攻坚以来,金花村新修公路10条12公里,硬化一条4.6公里,还在道路边安装了护栏,小汽车进村方便了。
庞玉川对村里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驻村后,庞玉川在走访中发现,金花村600多户人实际在家的仅有100多户,且多为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逢年过节也不怎么回来。这一趋势下,村里想发展集体经济,很难到合适的带头人和技术人才。
“考虑到村里的实际情况,只能选择已经有成熟经验的脆李作为产业培育,但种脆李的周期要至少三年,短期内看不到受益,一开始并没有人响应。”庞玉川说,“但种植传统的玉米和红薯,仅能维持温饱,不是长久之计。”
结合外出考察及村里实际情况,庞玉川和村干部们确定了脆李、金秋梨和辣椒、土豆等套种的方案。那段时间,他白天带着任务书和农产品样品走访在家村民,晚上在寝室翻看村里的土地规划图,最终确定出几块集中种植脆李的果园区域。
在几个种植大户的带头参与下,金花村在年前通过土地流转、退耕还林等方式,在光家垭等地翻新出土地,作为脆李种植园。
从县里领回脆李树苗后,庞玉川和王绪亮又带人挨家挨户到地里发放树苗。要想让村民种树,就得整体把挂果前的空窗期妥善考虑进去,确保村民在改变种植方式后,收入不会减少。因此,和脆李同时种下去的,还有高山土豆。为了确保树苗真正种植下去,保护好致富的种子,他们和村民提前商定,每家挖多少个树坑,就发多少树苗。“最终11000多棵树苗全部在年前种植,为今年开春打了个好的基础。”庞玉川说。
改善生活通了水 养猪脱贫有保障
金花村的几户五保户住进了新房。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在为村里打下产业基础的同时,还有一件大事困扰着庞玉川。由于金花村所在的山区是喀斯特地貌,过去,村里没有天然泉水,自然雨水也基本存不了,饮水困难的问题常年存在。
“以前吃水都是自己到山下去挑水,来回好几个小时。”已经脱贫的张世堂回忆说,“自己挖个水池蓄点雨水,只能用来养猪用。”
张世堂有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妻子罗良美因曾患病无法干重活,两位老人也年事已高,一家7口的生活重担就全落在了张世堂身上。
过去,每年孩子们几万元的读书开支让张世堂总抬不起头来。因缺水家里连猪都不敢多养。但在脱贫攻坚行动开展后,张世堂家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春节期间,庞玉川在已经脱贫的张世堂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金花村新修、整修了人畜饮水池39口,整修了山坪塘6口,还从梨子坪水库铺设了管道20公里,将自来水引入村民家中,帮助居民解决饮水问题。同时,村里重新选址了3个集中安置点,将原本分散在各个山头的贫困户从老旧破乱的土坯房中搬迁出来,集中安置到修葺一新的砖瓦房中,并为他们通电通水。
有了路,通了水。2018年,张世堂又满怀热情的搞起了养殖。这下,张世堂光母猪就喂了3头,产下的猪仔又全部喂大后卖掉。同时,他还种了近20亩地,玉米、红薯、小麦等,几乎都被拿来作为猪饲料了。一年下来,光卖猪仔的收入就保证了三个孩子的生活开支。
庞玉川说,为了帮助像张世堂这样勤劳,却受限于家里困难的村民,金花村村“两委”经过讨论,将村里一些公益岗位向他们进行了倾斜。每年,张世堂可以通过打扫村公路再挣得6000元。
村集体经济有发展 共同致富不掉队
庞玉川组织村民大量种植巫山脆李,发展产业致富。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进驻金花村一年有余的庞玉川不管走到哪儿,都会被当地村民围住。大家热情地叫他“庞书记”,向他咨询政策,了解产业规划。但在刚刚进村时,场景可不是这样融洽。
“刚入村那段时间,村支书带我到每个小组和村民见面,介绍完后有人当场就问‘这谁啊,得不得行哦’。”庞玉川回忆,“我是巫山人,受到这样的质疑我很理解。但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决心也更足了。”
庞玉川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车,方便在山间出行办公。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为方便开展工作,庞玉川购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天早上8点从位于水田村的扶贫工作队驻地出发,走十多里路,8点半到金花村,晚上下班后再回驻地。一来一往就坚持了一年多。
在他骑车往返的路上,会经过一个集中安置点。那里有一位村里出名的单身汉沈镇泰,曾因伤失去一根手指,如今40多岁了,无心发展产业,全年都在外打零工,春节临近才回到家里,经常喝得醉醺醺的。
庞玉川在休息时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情况。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庞玉川和工作队队员多次上门找他了解情况,平时上下班遇到了也会停下来谈谈心。一来二去,沈镇泰既了解了扶贫政策,也搞清楚了村里的产业规划,目前正在逐步摆脱贫困。
过去一年,金花村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有81户稳定脱贫,还有5户15人未脱贫。“马上就到该种辣椒的季节了,今年我们预计扩大种植面积,这5户一定会随着村集体一起稳定脱贫的。”庞玉川打算,利用春节青年人回乡的机会,再挨家挨户走访一次,一方面了解村里年轻人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发动更多人参与到村集体经济中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